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也被称为特应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它通常具有遗传倾向,并且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密切相关。这种疾病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在儿童中更为常见,据统计,大约 10% 20% 的儿童会受到特应性皮炎的影响。
特应性皮炎的症状表现多样,主要包括皮肤干燥、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渗出、结痂和皮肤增厚等情况。瘙痒是特应性皮炎最突出的症状,患者常常会忍不住搔抓,而搔抓又会进一步加重皮肤的损伤,形成“瘙痒 搔抓 加重”的恶性循环。
遗传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特应性皮炎、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那么孩子患特应性皮炎的几率会明显增加。研究表明,多个基因与特应性皮炎的易感性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免疫系统的调节等方面。
环境因素也是诱发特应性皮炎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动物毛发等)、使用刺激性的洗涤剂或化妆品等都可能导致病情发作或加重。此外,心理压力、情绪波动等精神因素也可能对特应性皮炎的病情产生影响。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异常,主要表现为 Th2 细胞免疫反应增强,产生过多的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 4、白细胞介素 13 等,这些炎症介质会导致皮肤炎症和瘙痒。同时,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也存在缺陷,使得外界的过敏原和刺激物更容易进入皮肤,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加重炎症反应。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以及家族史等。医生通常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病情变化等情况,并进行全面的皮肤检查。此外,还可能会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 E(IgE)检测等,以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诊断标准是 Hanifin 和 Rajka 标准,该标准包括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主要标准有瘙痒、典型的皮肤损害形态和分布等;次要标准有皮肤干燥、个人或家族过敏史等。当患者符合一定数量的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时,即可诊断为特应性皮炎。
基础治疗主要是皮肤护理,包括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洗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和热水;洗澡后及时涂抹保湿剂,以保持皮肤的水分,修复皮肤屏障。保湿剂是特应性皮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减少皮肤水分的丢失,缓解皮肤干燥和瘙痒症状。
外用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一线药物,它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和红斑等症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医生会选择不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此外,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也常用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尤其是对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这类药物的安全性较高,副作用相对较少。
口服药物:对于病情严重、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口服药物治疗。常用的口服药物包括抗组胺药,它可以缓解瘙痒症状;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甲氨蝶呤等),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但这些药物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使用。
物理治疗也是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方法之一,如紫外线光疗。紫外线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皮肤的修复。但紫外线光疗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皮肤干燥、晒伤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了解自己的过敏原,并尽量避免接触。例如,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减少尘螨的滋生;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佩戴口罩等。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学会放松自己。饮食方面,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海鲜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坚持使用保湿剂,保持皮肤的水分;避免搔抓皮肤,以免加重皮肤损伤和感染。同时,选择宽松、纯棉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特应性皮炎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科学的日常管理,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