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3个月内仍有黄疸,表现为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以下是针对母乳性黄疸的一些处理方法:
1.继续母乳喂养
对于大多数母乳性黄疸的宝宝,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6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只要宝宝精神状态良好、吃奶正常、体重增长正常,且黄疸值不是特别高(一般经皮胆红素值在12.9mg/dL 以下,不同日龄有不同标准),可继续母乳喂养。持续的母乳喂养能够保证宝宝获得充足的营养,有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同时也能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增加喂奶次数。鼓励妈妈增加母乳喂养的频率,让宝宝多吸吮,每天喂奶次数可增加到8-12次甚至更多。频繁喂奶可以促进宝宝肠道蠕动,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有助于胆红素的排出体外,从而降低黄疸水平。
2.暂停母乳喂养
如果宝宝黄疸值较高,医生可能会建议暂停母乳喂养24-48小时。这期间改为配方奶喂养。暂停母乳喂养的目的是观察黄疸是否有明显下降。如果暂停母乳后黄疸明显减轻,再次母乳喂养时黄疸又有所上升,但一般不会达到之前的高水平,就更支持母乳性黄疸的诊断。
在暂停母乳喂养期间,妈妈要注意按时挤奶,以维持乳汁的分泌。可以使用吸奶器,每隔2-3小时吸一次奶,保证乳腺通畅,避免回奶,为后续恢复母乳喂养做好准备。
3.光疗
当母乳性黄疸的宝宝黄疸值达到一定程度,比如经皮胆红素值超过15mg/dL(不同日龄和胎龄有不同的光疗标准),或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达到相应日龄及胎龄儿的光疗标准时,需要进行光疗。光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宝宝皮肤,可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
光疗时宝宝需要脱光衣服,只戴眼罩和尿布,躺在光疗箱内。一般光疗时间根据黄疸程度而定,可能需要连续照射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在光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体温、皮肤情况、有无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同时,要适当给宝宝补充水分,以防止脱水。
4.药物治疗
医生可能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适当给予一些药物辅助治疗。比如,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有助于黄疸的消退。常见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具体的用药剂量和疗程需遵医嘱。
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可诱导肝细胞微粒体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增加胆红素的结合和排泄,从而降低黄疸水平。但这类药物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如嗜睡、呼吸抑制等,所以使用时要谨慎,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掌握剂量和使用时间。
5.密切观察
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黄疸的变化情况,包括黄疸的程度(可通过观察宝宝皮肤黄染的部位和颜色深浅来大致判断)、精神状态、吃奶情况、大便颜色等。如果宝宝黄疸持续加重,或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拒奶、哭闹不安、大便颜色变浅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黄疸的疾病,如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等。
定期带宝宝到医院进行复查,监测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给出进一步的治疗建议和指导。
对于母乳性黄疸,家长不必过于惊慌,大多数情况下经过上述适当的处理,宝宝的黄疸会逐渐消退。但如果对宝宝的黄疸情况有任何疑虑,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