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结构特点
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不像成人的胃那样垂直。并且胃容量较小,胃的入口(贲门)较松弛,而出口(幽门)相对较紧。这就使得奶液容易反流,导致吐奶。例如,当宝宝进食后稍微活动或改变体位时,奶就可能从胃里反流到食管,进而吐出。
2.喂养不当
喂奶过快:如果妈妈喂奶速度太快,宝宝来不及吞咽,大量奶液就会在胃内积聚,容易引起吐奶。比如使用奶嘴孔过大的奶瓶喂奶,奶液流出速度过快,宝宝吞咽不及时。
喂奶量过多:新生儿的胃容量有限,如果一次喂奶量过多,超过了胃的承载能力,胃内压力增加,就会导致奶液反流吐出。例如,有些家长担心宝宝吃不饱,每次喂奶量都超出了宝宝实际的需求量。
喂奶姿势不正确:喂奶时宝宝身体倾斜度不够、平躺喂奶等都可能使奶液在胃内积聚,容易引起吐奶。正确的喂奶姿势应该是将宝宝斜抱,头部略高于身体,这样有利于奶液顺利进入胃内,减少反流。
1.溢奶
这是最常见的情况,一般吐出的奶量较少,多为从嘴角少量流出,奶液的质地较为均匀,颜色通常为乳白色,与刚吃进去的奶相似。溢奶通常是由于宝宝在进食后,胃内的空气排出时带出了少量奶液。
2.喷射性吐奶
这种吐奶相对较为严重,奶液会呈喷射状从宝宝口中喷出,吐奶量较多。喷射性吐奶可能是由于宝宝存在某些病理原因,如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等。当出现喷射性吐奶时,需要及时就医。
1.调整喂奶姿势
喂奶时将宝宝斜抱在怀里,头部略高于身体,与桌面呈30° 45°角。妈妈用手臂托住宝宝的背部和头部,使宝宝身体保持一定的倾斜度,这样可以利用重力作用帮助奶液顺利进入胃内,减少吐奶的发生。喂完奶后,不要马上让宝宝平躺,应将宝宝竖抱,轻轻拍打其背部,帮助排出胃内的空气。
2.控制喂奶量和速度
根据宝宝的年龄和需求,合理控制喂奶量。一般来说,新生儿每次喂奶量在30 60毫升左右,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加,喂奶量可以逐渐适当增加。同时,要注意喂奶速度,避免过快。如果是母乳喂养,妈妈可以用手指轻轻夹住乳头,控制奶液的流速;如果是奶瓶喂养,要选择合适的奶嘴,奶嘴孔大小以奶液能缓慢滴出为宜。
3.少量多次喂奶
对于容易吐奶的宝宝,可以采用少量多次喂奶的方法。每次喂奶量适当减少,增加喂奶的次数,这样可以减轻宝宝胃的负担,降低吐奶的几率。例如,原本一次喂60毫升奶,可以分两次,每次喂30毫升。
4.正确处理吐奶情况
当宝宝吐奶时,要迅速将宝宝的头偏向一侧,防止吐出的奶液反流进入气管,引起窒息。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及时清理宝宝口腔和鼻腔内的奶液。如果宝宝吐奶后精神状态良好,没有哭闹、呼吸急促等异常表现,可以继续观察。但如果宝宝吐奶频繁、吐奶量多,或伴有精神萎靡、发热、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1.频繁吐奶
如果宝宝在短时间内多次吐奶,尤其是每天吐奶次数超过3 4次,且持续时间较长,这可能提示存在问题,需要就医。例如,宝宝连续几天每次喂奶后不久就吐奶,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
2.喷射性吐奶
如前文所述,喷射性吐奶往往提示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疾病,如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等。一旦发现宝宝出现喷射性吐奶,应立即带宝宝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及时治疗。
3.吐奶伴有其他异常症状
当宝宝吐奶的同时,还伴有精神不振、嗜睡、哭闹不止、发热、腹泻、拒奶等症状时,这可能意味着宝宝身体存在其他疾病,需要尽快就医,以便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