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不连是骨折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又被称为骨折不愈合。在正常情况下,骨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修复,断端会逐渐愈合,恢复骨骼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然而,当骨折部位在超过正常愈合时间(一般认为是骨折后 9 个月,且连续 3 个月没有进一步愈合倾向)仍未愈合时,就被诊断为骨不连。
骨折部位血液供应不足:骨骼的血液供应对于骨折愈合至关重要。某些部位如股骨颈、腕舟骨等,本身血运较差,一旦发生骨折,断端获得的营养物质和细胞因子减少,从而影响骨折愈合过程,增加骨不连的发生风险。
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复杂的骨折,如粉碎性骨折,由于骨折块之间的接触面积小、稳定性差,而且骨膜和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破坏了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和生物学环境,使得骨折愈合更加困难,容易导致骨不连。
感染:开放性骨折时,外界细菌容易侵入骨折部位,引发感染。感染会产生炎症反应,破坏骨折部位的组织和细胞,影响骨折愈合的正常进程,严重时可导致骨不连。
软组织嵌入:骨折断端之间如果有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嵌入,会阻碍骨折断端的接触和连接,影响骨痂的形成和骨折的愈合,进而导致骨不连。
年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骨骼的新陈代谢减缓,成骨细胞的活性降低,骨折愈合的速度相对较慢,发生骨不连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营养状况: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蛋白质、维生素 D、钙等与骨骼生长和修复密切相关的营养物质,会影响骨折愈合。例如,维生素 D 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导致骨痂形成不足。
疾病因素:患有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骨折愈合能力会受到影响。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升高,会导致血管病变和神经损伤,影响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和神经调节;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降低,骨质量下降,骨折后愈合困难。
药物影响: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会抑制骨折愈合过程。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基质的合成;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会影响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患者通常会感到骨折部位持续疼痛,尤其是在活动或负重时疼痛加剧。骨折部位可能会有异常活动,即正常情况下不应出现的活动。局部可能出现肿胀,有时还能摸到骨折断端的间隙。由于骨不连,肢体的功能会受到明显影响,患者可能无法正常行走、持物等。
主要依靠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受伤经过、治疗情况等。通过体格检查,评估骨折部位的疼痛、肿胀、活动等情况。影像学检查中,X 线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观察骨折断端的情况,如是否有骨痂形成、骨折线是否清晰等。CT 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对于一些复杂骨折的诊断更有优势。MRI 检查则有助于发现骨折周围软组织的病变以及骨髓的情况。
物理治疗:包括超声波、电刺激等。超声波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骨折愈合;电刺激能够改善骨折部位的微环境,促进骨痂形成。
康复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维持关节活动度,有利于骨折愈合。但康复训练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和愈合阶段进行调整,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开骨折部位,将骨折断端准确复位,并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器械进行固定,以提供稳定的力学环境,促进骨折愈合。同时,术中可能需要清除骨折断端的瘢痕组织和硬化骨,以改善局部的血液供应和生物学环境。
骨移植:对于骨缺损较大或骨不连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骨移植。骨移植材料可以是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或人工骨。自体骨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骨诱导能力,是骨移植的首选材料,但获取有限且会造成供骨区的损伤;同种异体骨来源相对广泛,但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的风险;人工骨具有一定的骨传导性,但骨诱导能力相对较弱。
正确的骨折治疗:骨折发生后,应及时就医,进行准确的复位和牢固的固定。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要根据骨折的类型、部位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加强营养: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富含钙和维生素 D 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等,以促进骨折愈合。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病情,将血糖、骨密度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提高骨折愈合能力。
避免不良因素:戒烟限酒,避免长期使用影响骨折愈合的药物。同时,在骨折愈合期间,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过早负重和过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