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神经症(cardiac neurosis),又称神经循环衰弱症、Da Costa 综合征、努力综合征等,是神经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并非心脏的器质性病变,而是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症状。虽然该病症不危及生命,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长期的不适和精神负担。
1.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压力,如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不和谐等,易导致神经调节功能失衡。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障碍是常见的诱发因素,患者往往对自身健康过度关注,稍有不适便产生强烈的担忧,形成恶性循环。
2.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研究表明,某些与神经调节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增加个体患心脏神经症的风险。家族中的遗传易感性使得一些人在面对相同的环境应激时,更容易出现神经功能紊乱。
3.神经内分泌失调
体内的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失衡在心脏神经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分泌异常,可导致心血管系统对正常刺激产生过度反应;5 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紊乱可能影响大脑对情绪和心血管调节中枢的功能。
4.生活方式
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过度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可干扰人体的正常生理节律,影响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进而诱发心脏神经症。
1.心血管症状
心悸:最为常见,患者自觉心跳异常,如心跳过快、过慢、不规则或有心跳增强感。在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后或休息时均可发作,常伴有心慌、不安等感觉。
胸痛:疼痛部位多不固定,可位于心前区、胸骨后等,疼痛性质多样,如刺痛、隐痛、闷痛等。疼痛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秒钟,长则数小时甚至数天,与体力活动关系不密切,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
呼吸困难:患者常感到空气不足、呼吸不畅,需用力呼吸,多在休息时或安静环境中出现,活动后反而有所减轻。严重时可伴有叹息样呼吸,即频繁叹气以缓解憋气感。
2.神经系统症状
头晕、失眠: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头胀等不适,尤其在紧张、焦虑时加重。睡眠障碍也较为常见,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等,长期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加重焦虑情绪和心血管症状。
焦虑、抑郁: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度担忧,害怕患有严重心脏病,甚至出现惊恐发作,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强烈恐惧、濒死感等。
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由于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可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情况,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
1.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心血管症状的特点、发作规律、相关诱因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心脏大小、心率、心律、心音等。同时,需完善一系列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运动平板试验等,以排除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器质性心脏病。
2.精神心理评估
采用专业的精神心理评估量表,如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症状自评量表(SCL 90)等,评估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判断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必要时,可请精神心理科医生会诊,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评估。
3.综合判断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心血管检查结果及精神心理评估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若患者具有典型的心血管症状,而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存在明显的精神心理问题,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则可诊断为心脏神经症。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认识自身的不良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如对心脏病的过度恐惧和担忧。通过与治疗师的沟通,引导患者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调整对疾病的态度,增强应对压力和情绪的能力。例如,让患者记录自己在出现心血管症状时的想法和感受,分析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并逐渐加以纠正。
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冥想等。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降低身体的应激水平,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患者可每天定时进行放松训练,每次 15 30 分钟,长期坚持有助于减轻症状。
支持性心理治疗:医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向患者详细解释心脏神经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使其了解疾病的本质,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疑虑。
2.药物治疗
抗焦虑、抑郁药物:对于存在明显焦虑或抑郁情绪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药物。如选择性 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以及 5 羟色胺 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情绪障碍,从而缓解心脏神经症的症状。
β 受体阻滞剂:对于心悸、心动过速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选用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此类药物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悸症状,改善患者的不适感觉。
镇静安神药物:对于失眠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一些镇静安神药物,如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因睡眠不足导致的焦虑和心血管症状。但需注意避免长期使用,以免产生依赖性。
3.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每天尽量保证 7 8 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定时上床睡觉、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等。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每周坚持运动 3 5 次,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心血管功能,同时释放压力,调节情绪。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加重心脏神经症的症状。患者应坚决戒烟,减少饮酒量,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心脏神经症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在经过积极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后,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改善。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症状反复,但通过持续的治疗和自我调节,仍可有效控制病情。然而,如果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可能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影响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因此,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对于改善心脏神经症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