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相关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1.针刺伤:这是最常见的职业暴露途径。在医疗操作中,如注射、抽血、手术等过程中,不小心被使用过的针头刺伤。例如,护士在为艾滋病患者注射后整理器械时,被针头意外扎到手指。
2.黏膜暴露:眼睛、口腔等黏膜部位接触到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比如在抢救艾滋病患者过程中,患者的血液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里。
3.皮肤破损暴露:皮肤有破损、伤口时,接触到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像医生手部有未愈合的小伤口,在为患者进行伤口处理时,接触到患者的血液。
1.局部处理
针刺伤或锐器伤: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同时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或清水反复冲洗,然后用碘伏等消毒剂消毒并包扎伤口。
黏膜暴露: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污染的黏膜,如眼睛被污染,要使用洗眼器进行彻底冲洗。
2.报告与评估:暴露后应尽快向所在单位的相关部门报告,如医院的感染管理科。单位组织专家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以确定暴露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程度。
3.药物预防:根据评估结果,尽早(最好在暴露后2小时内,不超过24小时)开始预防性用药。常用的药物组合有替诺福韦酯、拉米夫定和依非韦伦等。预防用药疗程为28天,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要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随访期间,如出现发热、乏力、皮疹、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职业暴露史。
1.加强培训:对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认识和防护意识,熟练掌握防护技能。
2.标准预防措施:在医疗工作中,不论患者是否为艾滋病患者,均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包括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规范医疗操作流程,避免不必要的锐器传递;安全处理锐器,使用后的针头不要回套针帽,应直接放入锐器盒等。
3.完善防护设施:医疗机构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和用品,如洗眼器、安全型注射器具等,改善工作环境,降低职业暴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