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反应是指红细胞膜被破坏,致使血红蛋白从红细胞流出的反应。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可对患者造成极大危害。以下将从溶血反应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等方面进行介绍。
1.血型不合:这是引起溶血反应最常见的原因。如误将 A 型血输给 B 型患者,或 Rh 阴性患者接受了 Rh 阳性的血液。人体免疫系统会将输入的异型红细胞识别为外来抗原,进而产生抗体并与之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 。
2.血液保存不当:血液储存温度过高或过低、保存时间过长、血液受到剧烈震荡、被细菌污染等,均可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受损,发生溶血。
3.输入了低渗溶液:大量输入低渗溶液可使红细胞处于低渗环境,水分进入红细胞内,导致红细胞肿胀破裂,引起溶血。
4.患者自身因素:某些患者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输入血液后可与输入的红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导致溶血。
溶血反应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与溶血的程度相关,典型的症状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患者输入少量血型不合的血液后,即刻出现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这是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所致。
2.第二阶段:随着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释放进入血浆中,患者可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这是因为大量红细胞溶解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经过代谢形成胆红素,引起黄疸;血红蛋白通过肾脏滤过形成血红蛋白尿。
3.第三阶段:由于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后形成晶体,阻塞肾小管;同时由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引起肾小管内皮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进一步加重肾小管阻塞,导致急性肾衰竭,患者出现少尿、无尿等症状,严重者可因尿毒症而死亡。
1.临床症状:根据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上述典型的溶血反应症状,可初步怀疑溶血反应。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增高,正常参考值一般小于 40mg/L,溶血反应时可明显升高。
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
尿血红蛋白测定:尿潜血试验阳性,尿中可出现血红蛋白管型。
血型复查及交叉配血试验:重新核对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以明确是否存在血型不合。
1.立即停止输血:一旦怀疑发生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保留余血,以备检查分析原因。
2.维持静脉通路: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以便及时补充液体和药物,纠正休克和水、电解质紊乱。
3.抗休克治疗:给予患者吸氧,遵医嘱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静脉输入右旋糖酐、血浆或其他晶体、胶体溶液,以扩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低血压。
4.保护肾脏:为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遵医嘱静脉注射碳酸氢钠,使尿液碱化,促使血红蛋白溶解,防止肾小管阻塞;同时,给予呋塞米、甘露醇等利尿剂,加速血红蛋白的排出,保护肾脏功能。
5.密切观察病情: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及尿色变化,记录 24 小时出入量,及时发现急性肾衰竭的早期迹象,并做好相应的护理。
6.心理护理:溶血反应病情严重,患者及家属往往会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医护人员应关心、安慰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及治疗措施,缓解其焦虑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
1.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输血前必须认真核对患者和供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信息,确保输血准确无误。
2.规范血液保存与管理:严格按照要求保存血液,血库应配备合格的储存设备,确保血液储存温度适宜;定期检查库存血液质量,避免使用过期、变质的血液。
3.做好交叉配血试验:准确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采用可靠的检测方法,防止因血型鉴定错误或交叉配血不合导致溶血反应。
4.避免血液受到损伤:在血液采集、储存、运输和输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剧烈震荡、高温、低温等因素对血液的损伤;输血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血液被细菌污染。
溶血反应是输血过程中严重的并发症,了解其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方法,对于及时发现、处理溶血反应,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同时,通过严格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溶血反应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