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膜,即鼓膜,是分隔外耳道与中耳腔的一层薄膜,对听力起着重要作用。当耳膜因外伤(如挖耳、耳部撞击等)或中耳疾病(如慢性中耳炎反复炎症刺激)出现穿孔时,可能导致听力下降、耳鸣,还会使中耳失去保护屏障,增加感染风险。耳膜修补手术就是通过手术方法修复破损的耳膜,恢复其正常结构和功能,改善听力,并预防中耳感染。
1.外伤性耳膜穿孔:穿孔较大,经过 2 3 个月的保守治疗(如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感染等)后仍未愈合者。
2.慢性中耳炎导致的耳膜穿孔:中耳炎症已得到有效控制,干耳(耳部无流脓等症状)3 个月以上,且咽鼓管功能基本正常者。
3.因耳膜穿孔引起的听力下降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经评估适合手术者。
1.全面的耳部检查:包括耳镜检查,明确耳膜穿孔的部位、大小、形态;听力检查,评估听力损失程度;耳部 CT 检查,了解中耳结构有无其他病变。
2.全身检查: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传染病筛查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能否耐受手术。同时检查心肺功能,排除手术禁忌证。
3.术前清洁:术前需清洁外耳道,去除耳内的耵聍和分泌物,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
4.术前用药:根据患者情况,可能会在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术后感染。
1.显微镜下耳膜修补术:这是较为传统且常用的方法。在手术显微镜的辅助下,医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耳膜穿孔部位及周围的结构。手术时,先将移植材料(如颞肌筋膜、耳屏软骨膜等)准备好,然后将穿孔边缘的上皮组织清理干净,为移植材料的贴合创造良好条件。接着,将移植材料准确地放置在穿孔处,用生物胶或缝线固定,使其逐渐与周围的耳膜组织愈合。
2.耳内镜下耳膜修补术:随着技术的发展,耳内镜手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耳内镜通过外耳道进入中耳,能够提供清晰的视野。这种手术方式创伤相对较小,不需要在耳部做较大的切口。医生在耳内镜的直视下,同样进行穿孔边缘处理和移植材料的放置与固定操作。它具有术后恢复快、耳部外观影响小等优点。
1.耳部护理:术后耳部会填塞一些材料以帮助移植的组织贴合,患者需注意避免耳部进水,防止污水通过外耳道进入中耳,引起感染。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更换耳部的敷料。
2.体位与活动:术后需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的大幅度晃动。睡觉时可适当垫高头部,有助于减轻耳部的充血和肿胀。
3.饮食注意:术后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的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身体恢复。
4.用药与复查:按照医嘱按时服用抗生素等药物,预防感染。同时,严格按照医生安排的时间进行复查,一般术后 1 周左右需进行首次复查,观察耳部的恢复情况,之后可能还需要定期复查 3 6 个月,以确保耳膜完全愈合。
1.手术效果:大部分患者在耳膜成功修补后,听力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般来说,较小的耳膜穿孔修补后,听力改善可能较为明显;而对于穿孔较大或伴有其他中耳结构损伤的患者,听力恢复程度可能相对有限,但总体仍能较术前有所改善。同时,成功的耳膜修补可有效减少中耳感染的发生频率。
2.手术风险:尽管耳膜修补手术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手术,但仍存在一定风险。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术后感染,导致手术失败;移植材料不存活,使得耳膜穿孔未能愈合;手术过程中损伤周围组织,如面神经,导致面部表情异常(面瘫),不过这种情况较为罕见;此外,还有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耳鸣、眩晕等不适症状,但多数经过适当治疗和恢复后可逐渐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