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短短数语,却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将春季的特点与养生之道紧密相连。春季,是大自然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季节,天地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花草树木纷纷发芽、生长,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此时,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阳气一同升发,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充满了向上的力量。
在这样的时节里,养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春季是一年的开始,养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季节的健康状况。就像农民在春天播种,如果种子播得好,土壤肥沃,管理得当,秋天就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反之,如果春天没有做好准备,那么后续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人体也是如此,春季养生得当,能为全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若违背了春季的养生之道,就容易损伤肝脏,影响阳气的升发,进而在夏季引发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食欲不振等。
起居:早睡早起,舒缓形体
早睡早起
在春季,我们应遵循 “夜卧早起” 的作息原则。这里的 “夜卧” 并非鼓励熬夜,而是相较于冬季早睡的习惯,可适当晚睡,但最晚也不宜超过晚上 11 点。因为晚上 11 点至凌晨 3 点,是胆经和肝经当令的时间,此时人体需要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以利于肝胆的排毒和修复 。若是此时还未入睡,就会影响肝胆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到身体的阳气升发。
早晨则应在太阳升起后尽早起床,一般建议在早上 6 点至 7 点之间。清晨的阳光柔和温暖,此时起床,让身体沐浴在晨光之中,能够很好地激发体内的阳气,使阳气随着自然界的阳气一同升发。就像古人所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不仅能让我们拥有更充沛的精力去迎接新的一天,还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例如,每天早起的人,会感觉一整天都精神饱满,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
不过,在早春时节,天气还比较寒冷,人体的阳气也相对较弱,此时调整作息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就晚睡早起,以免身体不适应。可以先提前 15 - 30 分钟入睡和起床,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
舒缓形体
“被发缓形” 也是春季起居养生的重要内容。“被发”,即披散开头发,古人无论男女,头发通常都是盘起来的,但在春天,我们可以让头发自然地披散下来。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实则有着深刻的养生意义。头发与人体的气血密切相关,披散头发能够让头部的气血更加通畅,有助于放松身心。
“缓形” 则是指穿着宽松的衣物,让身体不受束缚,行动自如。在春天,我们应避免穿紧身的衣服,尤其是一些紧身的牛仔裤、束身衣等。宽松的衣物能够让身体的经络和气血自由流通,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就像春天里的树木,枝干自由伸展,才能更好地生长。穿着宽松的衣物,我们的身体也能更好地适应春天的气息,让阳气得以顺畅地升发 。同时,身体的放松也有助于情志的舒展,使我们的心情更加愉悦,从而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饮食:减酸增甘,均衡营养
减酸增甘
在春季的饮食养生中,“减酸增甘” 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中医理论认为,春季肝气旺盛,而酸味食物具有收敛作用,过多摄入酸味食物会使肝气更加亢盛,进而克制脾土,损伤脾胃的功能。就像自然界中,如果树木的生长过于旺盛,就会抢夺周围土壤中的养分,导致土壤贫瘠。人体也是如此,肝气过旺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因此,在春季我们应减少酸味食物的摄入。
常见的酸味食物有西红柿、山楂、橙子、柠檬、醋等。这些食物虽然在其他季节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在春季却不宜多吃。例如,山楂虽然有开胃消食的作用,但在春季食用过多,可能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胃部不适。
与之相反,春季应多吃一些甘味食物。甘味食物具有滋养脾胃、补益气血的作用,能够增强脾胃的功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以适应春季阳气升发的需要。小米、红薯、土豆、山药、南瓜、红枣、桂圆等都是常见的甘味食物。小米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非常适合春季早餐食用;山药则可健脾益胃、滋肾益精,无论是清蒸、煲汤还是炒菜,都能发挥其养生功效 。
均衡营养
除了遵循 “减酸增甘” 的原则,春季饮食还应注重均衡营养,保证各类营养素的摄入。多吃蔬菜是春季饮食的关键。春季是各种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如香椿、韭菜、荠菜、芹菜等。这些蔬菜不仅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香椿具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的功效;韭菜能补肾助阳、温中开胃,被称为 “春菜第一美食”;荠菜可利水消肿、明目止血;芹菜则能平肝清热、祛风利湿。多吃这些蔬菜,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肝气的生发,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不过,春季也是一些疾病容易复发的季节,因此在饮食上还需慎食发物。羊肉、公鸡、韭菜、香菜、海鲜等都属于发物。这些食物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容易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如皮肤病、哮喘、过敏性疾病等。尤其是对于有宿疾旧病的人来说,更应避免食用发物,以免引发疾病的复发。例如,对于患有荨麻疹的人,食用海鲜后可能会导致荨麻疹发作,皮肤出现瘙痒、红斑等症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我们也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合理选择食物,做到饮食均衡、健康养生。
运动:适度运动,促进阳气生发
运动方式
春季是进行运动的黄金时期,此时万物复苏,大自然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的身体也应顺应这一季节特点,积极开展适度的运动,以促进阳气的生发。散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运动方式,它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无论是在公园的小径上,还是在小区的道路旁,都可以进行。散步时,步伐要平稳、缓慢,呼吸要均匀,让身体充分放松,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每天坚持散步 30 分钟以上,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还能帮助消化,缓解压力。
慢跑则更具活力,它能使身体得到更充分的锻炼。慢跑时,速度不宜过快,保持适中的节奏,让身体微微出汗即可。慢跑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增强免疫力,还能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使人产生愉悦感,缓解 “春困” 现象 。对于体质较好的人来说,每周进行 3 - 5 次慢跑,每次 20 - 30 分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的健身运动,动作缓慢、柔和,注重身体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练习太极拳时,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如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能够调节呼吸,疏通经络,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力。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太极拳是一种非常适合春季的运动方式,它既能锻炼身体,又不会对关节造成太大的负担。
八段锦同样是传统养生功法,由八个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双手托天理三焦,通过双手上举的动作,拉伸全身,调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模仿射箭的动作,能够增强手臂力量,改善心肺功能 。练习八段锦时,动作要规范、流畅,配合呼吸,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每天早上练习一遍八段锦,能让身体充满活力,开启美好的一天。
放风筝也是春季的一项特色运动。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来到空旷的田野或广场,放飞风筝,不仅能让我们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还能锻炼身体。放风筝时,需要奔跑、拉线、抬头仰望,这些动作能够活动全身的肌肉和关节,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还能锻炼眼睛,预防近视 。
运动要点
运动虽好,但要注意适度。春季人体的阳气还比较虚弱,运动过度容易导致大汗淋漓,这样会使津液大量丢失,损伤正气。就像一杯水,如果一次性倒出太多,杯子就会干涸。人体也是如此,过度出汗会导致身体脱水,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运动时以微微出汗为宜,当感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时,就可以适当减少运动量了。
运动时间的选择也很重要。早晨和傍晚是比较适合运动的时间。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较高,此时运动能够让我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激发身体的阳气。傍晚时分,气温较为适宜,人体的各项机能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运动起来更加舒适。不过,要避免在气温过低或过高的时候运动,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在选择运动场地时,应尽量选择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地方,如公园、体育场等。这些地方远离马路,灰尘和汽车尾气较少,能够让我们在运动的同时,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此外,场地的地面最好是有弹性的塑胶跑道或草地,这样可以减少运动对关节的冲击,降低受伤的风险。
情志:心情舒畅,少怒多喜
保持乐观
春季的情志养生至关重要,它如同春日里的阳光,温暖而明亮,能为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应努力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让内心充满阳光,使肝气能够顺畅地抒发。就像春天里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尽情绽放,我们的身体也需要积极的情绪来滋养,让阳气得以正常升发。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当我们心情愉悦时,肝气就能像春天里的微风,轻柔地吹拂,顺畅地流通,促进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脏腑的功能。然而,若经常生气动怒,就如同狂风暴雨,会打乱肝气的正常疏泄,导致肝气郁结,气血不畅。长期的肝气郁结,不仅会影响肝脏的健康,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身体问题,如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 。同样,心情抑郁也会使肝气的升发受到阻碍,让身体陷入一种低迷的状态,出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失眠多梦等症状。
排解不良情绪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当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要学会及时排解,以保持心理平衡。与亲朋好友交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将内心的烦恼和困惑倾诉出来,就像把心里的包袱卸下来一样,能让我们感到轻松许多。朋友的理解、家人的支持,都能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帮助我们走出情绪的低谷。
写日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不仅可以梳理思绪,还能在书写的过程中让情绪得到宣泄。当我们把内心的想法付诸笔端时,会发现那些原本困扰我们的问题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难以解决。
听音乐也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情绪的方法。不同类型的音乐具有不同的功效,当心情烦躁时,听一首舒缓的钢琴曲,如《梦中的婚礼》,那优美的旋律仿佛山间的清泉,缓缓流淌,能让我们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而当情绪低落时,听一首激昂的交响曲,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其振奋人心的节奏则能激发我们内心的力量,让我们重新振作起来 。
参加户外活动同样能让我们忘却烦恼,亲近大自然。在春日的暖阳下,漫步在公园的小径上,欣赏着盛开的花朵,聆听着鸟儿的歌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春风的轻抚,身心都会得到极大的放松。此时,那些烦恼和忧愁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豁然开朗。
养生误区与注意事项
误区纠正
在春季养生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误区,需要我们及时纠正。很多人认为春天到了,气温回升,就可以早早地脱掉厚重的冬衣,换上轻薄的春装。但春季气候多变,早晚温差较大,过早减衣很容易让身体受到寒冷的侵袭,导致感冒、咳嗽等疾病。俗话说 “春捂秋冻”,春季穿衣应遵循 “下厚上薄” 的原则,先别急着收冬衣,等气温稳定了再收起来,随时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且不要捂出汗,避免因过度保暖而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春季也不宜过度进补。春天人体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血液循环加快,呼吸消化功能增强,此时若过度进补,容易导致脾胃负担过重,出现消化不良、口腔溃疡、流鼻血等症状 。像人参、甲鱼、阿胶等滋补品,虽营养丰富,但健康人群若食用过量,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春季进补应以平补、清补、食补为宜,注重饮食的均衡,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而不是单纯依赖补品。
还有很多人会忽视春困,一困就睡,觉得多睡觉就能缓解春困。其实睡得时间太长,会进一步减少脑部血流量,抑制大脑皮层兴奋度,可能越睡越不醒。解决春困应抓住起床后和午饭后这两个黄金时间点,适当活动身体,如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散步等,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 ,而不是一味地靠睡觉来解决。
注意事项
春季气候变化大,早晚温差明显,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暖。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较弱的人,更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寒着凉。同时,春季也是各种疾病的高发期,如流感、肺炎、过敏性疾病等。因此,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
对于过敏体质者来说,春季是一个需要格外小心的季节。春季花粉、柳絮等过敏原增多,过敏体质的人容易出现皮肤瘙痒、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为了预防过敏,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在花粉传播的高峰期,减少外出时间,尤其是在早晨和傍晚花粉浓度较高的时候;外出时佩戴口罩,回家后及时清洗鼻腔和面部,更换衣物 。
有基础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春季更要遵医嘱,按时服药,做好疾病管理。春季气温变化较大,容易导致血压波动、血糖不稳定等情况。因此,要定期测量血压、血糖,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此外,还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诱发疾病发作。
春日养生,开启健康一年
春季养生是顺应自然规律、呵护身体健康的关键时期,《黄帝内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智慧。从起居上,早睡早起,舒缓形体,让身体与自然的节奏同步,为阳气的升发创造良好条件;饮食方面,遵循减酸增甘、均衡营养的原则,滋养脾胃,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适度运动,选择适合春季的运动方式,促进阳气的生发,让身体充满活力;保持情志舒畅,少怒多喜,及时排解不良情绪,维护肝脏的正常功能。
在养生过程中,我们要避免陷入误区,注意保暖、个人卫生和疾病预防。尤其是过敏体质者和有基础疾病者,更要格外小心。让我们在这个春天,遵循《黄帝内经》的养生理念,从点滴做起,为全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拥抱一个充满活力与健康的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