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些不经意行为,正一步步侵蚀着耳朵的健康。
你是否习惯在上下班路上,长时间戴着耳机沉浸在音乐或有声读物中?耳机与耳膜距离极近,长时间佩戴且音量过大时,就像有个小锤子在不断敲击你的耳膜。有研究表明,当耳机音量超过 85 分贝,接触一小时以上,就可能对听力造成损害 。而在地铁、公交等嘈杂环境里,为了听清内容,人们往往会不自觉调高音量,这无疑是在给耳朵 “雪上加霜”。像在一项针对年轻人听力状况的调查中,经常长时间戴耳机的人群,听力下降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还有 KTV、建筑工地、工厂车间等,这些都是常见的噪音环境。KTV 里高分贝的音乐和人们的喧闹声混合在一起,而建筑工地和工厂车间的机器轰鸣声更是持续不断。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耳朵就像一个疲惫的战士,不堪重负。比如,在一些工厂工作多年的工人,很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甚至患上噪声性耳聋。这是因为高强度的噪音会使内耳的毛细胞受损,一旦毛细胞受损,就很难恢复,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另外,很多人都有掏耳朵的习惯,但用尖锐物品如发卡、挖耳勺等掏耳朵,很容易划伤外耳道皮肤。外耳道皮肤非常脆弱,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一旦受伤,不仅容易引发感染,导致外耳道炎,还可能不小心损伤鼓膜,影响听力。据统计,因不当掏耳引发耳部疾病的案例逐年增加。
一、耳朵的 “脆弱档案”
要更好地保护耳朵,我们得先了解它的结构与功能。耳朵虽小,却 “五脏俱全”,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各部分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听觉和平衡的使命。
外耳像一个精心设计的声音收集器,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耳廓形状独特,它的存在可不是为了单纯装饰,而是能巧妙地收集外界的声波,就像卫星接收信号的天线一样。收集到的声波顺着外耳道一路前行,外耳道则像是一条精心打造的 “高速公路”,把声波平稳地传送到下一站 —— 鼓膜。
中耳是连接外耳和内耳的 “桥梁”,鼓膜、听小骨等是它的主要成员。当声波抵达鼓膜时,鼓膜就像一个灵敏的舞者,随着声波的节奏开始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的接力传递,将声音放大后传入内耳。听小骨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它们小巧玲珑却又紧密配合,是人体中最小的骨头,却在声音传导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内耳则宛如一个精密的仪器,包含了耳蜗、前庭和半规管等结构。其中,耳蜗是听觉的核心区域,里面布满了像发丝一样纤细的毛细胞。这些毛细胞堪称 “听力功臣”,它们能把传入的声音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再由听神经传递给大脑,让我们感知到美妙的声音。而前庭和半规管则主要负责维持身体的平衡,让我们在行走、奔跑、跳跃时能保持稳定。
不过,耳朵的这些结构十分脆弱。外耳的外耳道皮肤很薄,皮下组织也少,稍有不慎就可能受伤;中耳的鼓膜非常薄,像是一层薄纸,掏耳朵时用力过猛、遇到强烈的气压变化或者患上中耳炎,都可能让它穿孔;内耳的毛细胞更是娇弱,一旦受损,就很难再生,进而导致听力下降。
二、全方位护耳指南
(一)远离噪音 “陷阱”
噪音堪称耳朵的 “头号杀手”。当我们暴露在 85 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耳朵里的毛细胞就开始 “抗议” 了。长期如此,毛细胞会逐渐受损甚至死亡,导致听力下降,耳鸣也会随之而来,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像在一些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常常超过 90 分贝,工人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听力受损的风险极高。
面对噪音环境,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当身处 KTV、酒吧等娱乐场所,或者建筑工地、机场等噪音强烈的地方,要及时佩戴耳塞或耳罩。耳塞小巧便携,能有效降低噪音传入耳内;耳罩则隔音效果更强,能全方位保护耳朵。另外,在噪音环境中停留的时间不宜过长,要适时休息,让耳朵 “喘口气” 。
(二)耳机使用 “紧箍咒”
耳机给我们带来了便捷的听觉享受,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成为耳朵的 “隐形杀手”。长时间、高音量使用耳机,会让耳朵持续处于高强度的声音刺激下,容易导致听力疲劳、听力下降。有研究表明,每天使用耳机超过 3 小时,且音量超过 60 分贝,听力受损的风险就会大幅增加。很多年轻人习惯戴着耳机入睡,一整晚耳朵都在承受声音的 “轰炸”,长此以往,耳朵又怎能不 “罢工” 呢?
为了耳朵的健康,我们要给耳机使用戴上 “紧箍咒”。遵循 “60 - 60” 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 60%,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 60 分钟 。在使用耳机时,尽量选择安静的环境,避免因外界嘈杂而不自觉调高音量。另外,入耳式耳机对耳道的压迫较大,长时间佩戴可能会引起不适,可选择头戴式耳机,分散压力,让耳朵更舒适。
(三)耳道清洁 “温柔术”
耳道清洁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但如果清洁方法不当,反而会伤害耳朵。很多人喜欢用尖锐的掏耳勺或棉签深入耳道内部清洁,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外耳道皮肤娇嫩,稍有不慎就会被划伤,引发感染,导致外耳道炎。而且,过度清洁还可能破坏耳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影响耳道的自洁功能。
正确的清洁方式应该是 “温柔” 的。用湿润的棉签轻轻擦拭耳廓和外耳道外侧,不要深入耳道内部。如果耳垢较多,影响听力,不要自行处理,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使用专业工具进行清理。比如,医生会使用专门的耳道冲洗设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清理耳垢。
(四)生活习惯 “滋养法”
健康的生活习惯就像给耳朵注入了一股 “滋养液”,能让耳朵保持良好的状态。规律作息对耳朵健康至关重要,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内耳的血液循环,进而引发耳鸣等问题。保持心情舒畅也很关键,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情绪中,会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内耳的神经调节,导致听力下降。另外,健康饮食也不可或缺,多吃富含维生素 A、C、E 以及锌、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核桃等,有助于维持耳朵的正常功能。
(五)特殊情况 “防护盾”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耳朵更容易受到伤害,需要我们格外注意。游泳时,水如果进入耳道,容易滋生细菌,引发中耳炎。所以,游泳前要戴上防水耳塞,防止水进入耳道。游泳后,可将头偏向一侧,轻轻拉动耳廓,让耳道内的水自然流出。如果水难以流出,也不要用棉签用力擦拭,可使用吹风机,调至低温档,距离耳朵 10 - 15 厘米,轻轻吹干。
感冒时,鼻腔和咽部的炎症可能会蔓延至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感冒后要及时治疗,避免炎症加重。擤鼻涕时,不要同时捏住两侧鼻翼用力擤,应轻轻按住一侧鼻翼,擤另一侧,然后再交换,以免将鼻腔内的分泌物挤入中耳。
三、护耳行动 “小窍门”
除了上述这些较为系统的护耳方法,还有一些简单易行的小窍门,能随时随地为我们的耳朵健康加分。
中医认为,人体的耳部有多个重要穴位,按摩这些穴位能起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理脏腑的作用,进而保护听力。比如,耳垂前后的翳风穴和听会穴,翳风穴在耳垂与耳后高骨之间的凹陷处,听会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颌关节突后缘之凹陷处。我们可以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按摩,用食指和中指指腹轻轻按揉这两个穴位,每个穴位按摩 3 - 5 分钟,力度以感觉微微酸胀为宜。长期坚持,能促进内耳的血液循环,增强听力。
耳部运动也能为耳朵健康助力。空闲时,不妨试试简单的耳部运动。先轻轻提拉耳尖,用拇指和食指夹住耳朵上部,先揉捏,再向上提拉,每次做 10 - 15 次,以耳部微微发热为度。然后下拉耳垂,将耳垂揉捏、搓热后,向下拉耳垂 15 - 20 次,让耳垂有发热、发烫的感觉。最后进行全耳按摩,将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先后按摩耳廓腹背两面,从耳尖到耳垂,每个部位都照顾到,按摩 1 - 2 分钟,能促进整个耳部的血液循环 。这些耳部运动简单方便,无论是在上班间隙,还是在家休息时,都能轻松完成,给耳朵来一场 “健康小运动”。
四、守护耳朵,从现在开始
耳朵,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它让我们聆听美妙的音乐,感受家人的欢声笑语,接收外界的各种信息 。然而,耳朵的健康却常常被我们忽视,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外界因素,都在威胁着它的健康。
护耳,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 “持久战”。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从正确使用耳机,到远离噪音环境;从科学清洁耳道,到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每一个小细节,都关乎着耳朵的健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把护耳行动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瞬间,用实际行动为耳朵筑起一道坚固的 “防护墙”,让我们的耳朵能够一直清晰地聆听这个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