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达人 科普达人

医师

科普知识大全 全科

2025
02/05
09:25
贡献

冬日血压“警报”:探秘、防范与应对

随着冬天的脚步悄然来临,气温逐渐下降,人们在添衣保暖、享受冬日宁静的同时,身体也在悄然发生一些变化。不知你是否留意到,每到冬季,去医院测量血压的人数明显增多,很多人发现自己的血压在这个季节似乎不太 “听话”,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这种冬季血压升高的现象并非个例,而是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人群之中。

临床数据显示,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在冬季血压会比夏季高出 5 - 10mmHg ,甚至部分患者的血压波动更为明显。即便是血压原本正常的人,在冬季也可能出现血压轻度上升的情况。这种血压的季节性变化,就像大自然的规律一样,每年都会如期而至,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影响。

一、解密血压升高 “密码”

(一)生理应激反应

在寒冷的冬季,当我们的身体暴露于低温环境中,一系列生理应激反应就会悄然启动。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首先感受到寒冷的刺激,其表面的冷感受器会迅速将这种信号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为了减少热量散失,维持核心体温,身体会自动做出调整,让外周血管收缩。想象一下,血管就像一条条输送血液的通道,当通道变窄时,血液在其中流动的阻力就会增大,就如同河道变窄后水流的冲击力会增强一样,血压也随之升高。

与此同时,寒冷还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后,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进一步使心脏跳动加快、加强,心脏输出的血量增加,就像水泵加大了功率,往血管里泵入更多的血液 ,对血管壁的压力也就更大,从而推动血压升高。而且,寒冷还会使血管中一氧化氮等具有舒张血管作用的物质减少,血管失去了这些 “松弛剂” 的作用,更加收缩紧绷,进一步加剧了血压的上升。

(二)生活方式改变

冬季的低温让很多人变得慵懒起来,运动量明显减少。原本每天可能会外出散步、跑步或者进行其他体育活动,可到了冬天,人们更愿意待在温暖的室内。运动量的下降会导致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能量消耗减少。如果此时饮食摄入没有相应调整,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体重增加。体重的上升会使心脏需要承受更大的负担来为全身供血,血容量也会相应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在饮食方面,冬季的饮食结构也常常发生改变。天气寒冷,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高盐的食物来抵御严寒。比如热气腾腾的火锅、香喷喷的烤肉、各种腌制的咸菜等成为餐桌上的常客。过多的盐分摄入会使体内钠离子增多,导致水钠潴留,也就是身体里的水分和钠离子无法正常排出,在体内积聚,血容量增加,血压自然升高。而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过量摄入,会使血脂升高,血液变得黏稠,流动速度减慢,血管壁受到的压力增大,也会促使血压上升。

(三)疾病因素叠加

对于本身就患有高血压的人群来说,冬季的血压控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由于他们的血管弹性已经有所下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在寒冷刺激下,血管收缩更加明显,血压波动也就更为剧烈。而且,高血压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因素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的病变,使得血压更难控制。

除了高血压患者,一些患有内分泌疾病的人群,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在冬季血压也容易出现异常。甲状腺激素对身体的代谢和心血管功能有着重要调节作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身体代谢减缓,心脏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还有肾脏疾病患者,肾脏在维持血压稳定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肾脏功能受损时,其对水、钠的排泄和调节功能失常,会引发体内水钠潴留,进而升高血压,在冬季寒冷的环境下,这种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

二、血压波动的 “连锁反应”

血压长期不稳定,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会对我们的心脑血管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的损害。

对于心脏而言,血压升高时,心脏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来将血液泵出,长期如此,心脏就像一个过度劳累的 “泵”,心肌会逐渐肥厚,就像肌肉过度锻炼后会变粗壮一样。但这种肥厚的心肌并不能正常工作,反而会导致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心力衰竭。同时,血压的波动还会使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冠状动脉是为心脏供血的重要血管,一旦痉挛,心脏就会缺血,引发心绞痛。如果情况严重,冠状动脉内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就会导致心肌梗死,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情况,会危及生命。

在大脑方面,血压不稳定对脑血管的危害也不容小觑。高血压会使得脑血管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当血压突然升高时,这些硬化的血管可能无法承受压力,发生破裂,从而引发脑出血。而当血压突然降低时,脑部的血液灌注不足,又容易导致脑梗死。脑出血和脑梗死都是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昏迷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血压波动对肾脏同样会造成严重的损伤。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将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排出体外。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的压力升高,导致肾小球硬化,肾脏的过滤功能受损。随着病情的发展,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此时肾脏几乎完全丧失功能,患者需要依靠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血管在血压不稳定的影响下,也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持续的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血管内膜受损,血液中的脂质等物质就会沉积在受损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变得狭窄、僵硬。而血压的大幅波动,还可能导致血管内膜撕裂,形成动脉夹层,这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疾病,死亡率极高。

由此可见,血压长期不稳定对身体的危害是全方位、多系统的,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保持血压的稳定,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是维护身体健康的关键所在。

三、守护血压 “攻略”

(一)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是稳定血压的基础。在冬季,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减少钠盐的摄入,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最好控制在 5 克以下,避免食用咸菜、腌肉等高盐食物。增加富含钾、钙、镁等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如香蕉、橙子、菠菜、牛奶、豆制品等,这些营养素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维持血管弹性,从而起到稳定血压的作用。同时,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因为用力排便会使腹压升高,导致血压骤升。

适量运动对血压的控制也十分关键。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不能放弃运动。可以选择在室内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瑜伽、室内健身操、原地慢跑等,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将运动均匀分配到一周的不同时间,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帮助减轻体重,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运动后要进行适当的拉伸放松。

充足的睡眠是身体恢复和调节的重要时间,对于稳定血压同样不可或缺。每天应保证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良好的睡眠可以使身体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维持血压的稳定。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为身体建立稳定的生物钟。创造一个安静、舒适、黑暗和凉爽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二)科学用药指南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冬季的药物调整至关重要,但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由于冬季血压容易升高,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药物的种类或剂量。有些患者可能会因为看到血压升高,就自行增加药量,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可能会导致血压降得过低,引发头晕、乏力甚至晕厥等不适症状,还可能对心脑血管造成损伤。

也有些患者在血压有所下降后,就擅自减少药量或停药,这同样不可取。血压的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突然减药或停药会使血压出现反跳性升高,波动更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诊,医生会根据血压监测结果、身体状况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综合评估后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在调整药物期间,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三)保暖与情绪调节

做好保暖措施是冬季稳定血压的关键。寒冷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诱因,因此要及时增添衣物,根据气温变化合理调整穿着。外出时,一定要戴上帽子、围巾、手套等保暖物品,尤其要注意头部和颈部的保暖,因为头部和颈部血管丰富,热量散失快,受到寒冷刺激后,血管容易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在家中也要保持室内温暖,可使用取暖设备将室温保持在 20 - 25℃左右 ,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情绪对血压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能够有效减少血压的波动。在冬季,由于日照时间缩短,天气寒冷,人们的情绪容易受到影响,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升高。因此,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阅读、听音乐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缓解压力和焦虑。遇到问题或烦恼时,不要独自承受,可以与家人、朋友倾诉,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还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保持平和的心态。

四、监测与预防

在冬季,定期监测血压是掌控血压状况、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关键环节。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更应提高监测频率,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并详细记录测量结果,包括测量时间、血压数值、测量时的身体状态等信息。这些记录能够帮助医生全面了解血压的波动规律,为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例如,有些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清晨起床时血压较高,而晚上睡觉前相对稳定,通过这些记录,医生就能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药物的服用时间或剂量,以更好地控制血压高峰。

对于血压正常的人群,也不能掉以轻心,在冬季也应定期测量血压,至少每周测量 1 - 2 次,尤其是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长期吸烟饮酒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要增加测量次数。通过定期监测,能够及时发现血压的细微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一旦发现血压超出正常范围,不要惊慌,应在不同时间多次测量,以排除测量误差或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果血压持续异常,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在测量血压时,要确保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测量前 30 分钟内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喝咖啡或浓茶,保持安静状态,休息 5 - 10 分钟后再进行测量。测量时,应选择合适的血压计,目前电子血压计使用较为方便,准确性也较高,但要注意定期校准。测量时应保持正确的姿势,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双脚平放于地面,上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高度,袖带松紧适宜,以能插入 1 - 2 根手指为宜。每次测量应连续测量 2 - 3 次,每次间隔 1 - 2 分钟,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除了定期测量血压,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方式来预防冬季血压升高。比如,定期参加健康讲座,学习高血压的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加入高血压患者互助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互相鼓励和监督,共同管理好血压。同时,要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应对寒冷天气的准备,根据气温变化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保暖措施。


相关文章

心脏神经症
一、概述心脏神经症(cardiacneurosis),又称神经循环衰弱症、DaCosta综合征、努力综合征等,是神经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并非心脏的器质性病变,而是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可伴有...

科普知识大全 科普达人

179次阅读 2025-04-30

上海德达医院获得全国首张外商独资心血管专科医院执业许可
2025年3月14日,上海德达医院正式获得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成为全国首家外商独资心血管专科医院。...

科普知识大全 科普达人

3423次阅读 2025-03-19

高血压“自救”指南:真的能逆袭成健康血压吗?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案例:隔壁的张大爷,一向身体硬朗,却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高血压;年轻的小李,因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某天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测量血压后,也被戴上了高血压的 “帽子”。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 2.45 亿 ,每 4 个成年人中就有 1 人是高血压患者。这一庞大的数字,如...

科普知识大全 科普达人

2202次阅读 2025-03-10

高血糖自救指南:重回健康的甜蜜平衡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高血糖问题愈发普遍。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逐年攀升,还有相当比例的人处于糖尿病前期,血糖水平已然敲响警钟 。高血糖绝非小事,长期放任不管,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最直接的就是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糖尿病又可进一步引发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像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

科普知识大全 科普达人

3644次阅读 2025-02-25

控糖“雷区”大揭秘:血糖高者慎入!
​在众多食物中,高糖食物堪称血糖高人群的 “甜蜜陷阱”,像巧克力、蜂蜜、冰淇淋等都是典型代表。一块普通的巧克力,含糖量往往能达到 40% - 60%,有的甚至更高。当血糖高的人吃下巧克力后,其中大量的糖分迅速被吸收进入血液,血糖就会像坐火箭一样快速上升。例如,一位血糖控制原本还算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偶...

科普知识大全 科普达人

2227次阅读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