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阑尾炎,是阑尾的慢性炎症病变,可长时间存在,数月甚至数年 。多数慢性阑尾炎由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当急性阑尾炎发作后,经保守治疗炎症消退,但阑尾壁会出现纤维化,阑尾腔内容易留存异物,阑尾壁变得狭窄,阑尾壁的淋巴组织也可能肿大。在这些情况下,阑尾腔易梗阻,阑尾排空受影响,管腔内细菌大量繁殖,就会引发慢性炎症。少数患者一开始阑尾炎症就呈慢性过程,与阑尾本身的解剖结构异常,如阑尾过长、阑尾腔先天狭窄等有关。
另外,阑尾腔内存在异物,像粪石、蛔虫等,会引起局部感染,诱发慢性阑尾炎;阑尾壁狭窄致使蠕动功能变差,同样会引发该病;阑尾壁淋巴组织肿大,造成阑尾腔梗阻,也容易导致慢性阑尾炎。
病症表现早知道
慢性阑尾炎的症状相对隐匿,且不够典型。最常见的症状便是右下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间断性疼痛 。这种疼痛通常在劳累、运动或饮食不节后加重,部分患者还会在进食后出现胃部不适。
除了腹痛,慢性阑尾炎还可能引发一些胃肠道症状,如食欲缺乏、便秘或轻度腹泻。由于阑尾炎症刺激周围组织,影响胃肠道正常蠕动,导致消化功能紊乱,患者会出现食欲下降,对食物提不起兴趣;肠道蠕动减慢,就容易引发便秘;而炎症刺激又可能使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轻度腹泻。
右下腹局限性固定压痛是慢性阑尾炎的主要体征。医生在进行腹部触诊时,会在右下腹特定位置(通常是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 1/3 交界处,即麦氏点)发现明显压痛,即使在疼痛缓解期,该压痛点依然存在。这是因为阑尾发生慢性炎症时,周围组织会出现粘连、增厚等病理改变,使得压痛区域相对固定。
保守治疗手段
一般护理要点
慢性阑尾炎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尽量保证 7-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减少炎症发作的几率。规律的作息对病情稳定至关重要,应避免熬夜,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可能导致阑尾炎发作。例如,长期熬夜的患者可能会发现,在熬夜后的几天内容易出现右下腹痛加重的情况。
饮食上,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蔬菜(如菠菜、西兰花)、水果(如香蕉、苹果)、粗粮(如玉米、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这些食物能促进肠道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道内压力,从而降低阑尾腔梗阻的风险。避免食用辛辣(如辣椒、花椒)、油腻(如油炸食品、肥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肠道,可能引发阑尾炎症发作。像吃了过多辛辣食物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进而诱发慢性阑尾炎发作。此外,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增加胃肠道负担。
患者需特别注意腹部保暖,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较大时。可适当增添衣物,夜晚睡觉时盖好被子,防止腹部着凉。寒冷刺激可能导致肠道痉挛,影响阑尾的血液供应,从而加重炎症。比如在寒冷的冬天,若不注意腹部保暖,慢性阑尾炎患者更容易出现腹痛症状。
运动方面,在病情稳定期,患者可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这些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打篮球等,剧烈运动会使身体受到震动,可能刺激阑尾,引发疼痛。同时,饭后不宜立即运动,应至少间隔 1-2 小时 ,防止因胃肠蠕动异常诱发阑尾炎。
药物治疗方式
在慢性阑尾炎发作时,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其中抗生素的使用较为关键。一般会选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克肟、头孢拉定),它能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繁殖,有效控制炎症。若患者对头孢类药物过敏,可选用阿奇霉素等替代。使用抗生素时,务必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用,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通常情况下,口服抗生素的疗程可能为 5-7 天,具体时长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由医生判断。
若患者疼痛较为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止痛药物,如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但这类药物不能长期大量使用,以免对胃肠道造成损伤。同时,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药,如阑尾消炎丸等,也可辅助治疗慢性阑尾炎,帮助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详情
手术的必要性
手术治疗在慢性阑尾炎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经常复发的慢性阑尾炎,手术切除阑尾是极为有效的根治方法。频繁发作的慢性阑尾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例如,患者可能因突然发作的腹痛,无法正常参与社交活动、工作,甚至连睡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从病理角度来看,阑尾反复发炎,会导致阑尾壁增厚、管腔狭窄,阑尾周围组织粘连,炎症长期存在,还可能引发阑尾穿孔、脓肿形成等严重并发症。一旦阑尾穿孔,细菌会大量进入腹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这不仅会增加治疗的难度与复杂性,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而手术切除阑尾,能彻底清除病灶,消除炎症复发的根源,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使患者得以彻底康复,恢复正常生活。
手术方式对比
目前,慢性阑尾炎的手术治疗主要有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方式。开腹手术是较为传统的术式,医生会在患者右下腹切开一个 3-5 厘米的切口,直接暴露阑尾,然后进行切除。这种手术方式的优点在于操作相对直观,医生可以直接用手触摸阑尾及周围组织,对于一些解剖结构复杂、阑尾位置异常或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的情况,处理起来相对方便。但开腹手术的切口较大,术后疼痛较为明显,恢复时间长,一般需要住院 7-10 天,患者术后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活动。此外,较大的切口还增加了感染的风险,术后切口愈合后会留下明显疤痕,影响美观。
腹腔镜手术则是一种微创手术,需要在患者腹部打 3 个小孔,每个小孔约 0.5-1 厘米,通过这些小孔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进行操作。医生借助腹腔镜的高清图像,在体外对阑尾进行切除。其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的显著优势,术后住院时间短,一般 3-5 天即可出院,且切口小,感染风险低,疤痕不明显,对患者的身体外观影响较小。但腹腔镜手术设备要求高,手术费用相对较高,对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也更为严格。而且,对于一些阑尾周围粘连严重、解剖结构不清的病例,手术难度较大,可能需要中转开腹手术。
手术特殊情况
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部分患者由于阑尾反复发炎,会导致阑尾与周围组织如小肠、结肠、大网膜等发生粘连,这会增加手术分离阑尾的难度,延长手术时间。医生在手术时需要格外小心,仔细分离粘连组织,避免损伤周围的肠管、血管等重要结构。若不慎损伤肠管,可能会导致肠瘘等严重并发症,此时需要及时进行修补。
还有些患者阑尾炎症较为严重,形成了阑尾周围脓肿,脓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手术操作难度大。对于这种情况,医生通常会先尽量吸净脓液,然后小心分离阑尾与周围组织,切除阑尾。术后,还需要在腹腔内放置引流管,以引出残留的脓液和渗出液,防止感染扩散,并给予足量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如何做出选择
诊断明确与否
诊断是否明确对决定是否手术起着关键作用。在临床中,有些患者的慢性阑尾炎诊断较为模糊。比如,部分患者虽然有右下腹痛症状,但疼痛并不典型,且缺乏右下腹局限性固定压痛这一关键体征,同时,各项检查结果也不能确凿地指向慢性阑尾炎。在这种情况下,手术指征就不够明确。因为贸然进行手术,可能会切除并非病变的阑尾,不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创伤,还可能引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肠粘连等。而且,若误诊为慢性阑尾炎而进行手术,却未解决真正的病因,术后患者的症状可能依然存在,还会延误对其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所以,只有当慢性阑尾炎诊断明确,即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典型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CT、钡灌肠等)综合判断后,才能确定手术的必要性。
生活工作影响
慢性阑尾炎对患者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也是决定是否手术的重要考量因素。若患者的工作性质特殊,经常出差、在空中飞行或处于环境不稳定的状态,由于慢性阑尾炎随时可能急性发作,而在这些情况下一旦发作,可能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医疗救治,存在较大风险。例如,在长途飞行中,急性阑尾炎发作会使患者面临极大的痛苦,且飞机上的医疗条件有限,难以进行及时治疗。对于这类患者,通常建议积极切除阑尾,以消除潜在的健康隐患。
若患者的症状不典型或特别轻微,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几乎没有影响,如只是偶尔出现轻微的右下腹痛,且持续时间较短,通过调整饮食、休息等方式就能缓解,那么可以考虑先进行观察或采取保守治疗方法。在观察期间,患者需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一旦症状加重或出现急性发作的迹象,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总结与建议
慢性阑尾炎的治疗方式多样,保守治疗中的一般护理和药物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适合症状较轻、发作不频繁的患者,但存在复发风险。而手术治疗,尤其是对频繁发作的患者而言,可根治疾病,防止严重并发症,但需依据患者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权衡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利弊 。
面对慢性阑尾炎,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与医生充分沟通,全面考量诊断明确性、症状严重程度、对生活工作的影响等因素,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做出最适宜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