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糖尿病犹如一个隐匿的杀手,悄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据《柳叶刀》刊登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从 1990 年的约 7% 增长至 2022 年的 14%,患病人数从约 1.98 亿人激增至约 8.28 亿人。在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也不容小觑,30 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达 7800 万人。
糖尿病本身或许并不 “致命”,但其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却危害巨大。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大血管病变,增加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微血管病变可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时会导致失明,以及糖尿病肾病,甚至发展成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会使患者四肢末梢远端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或感觉消失;糖尿病足更是棘手,严重时皮肤坏疽,感染难愈,不得不截肢。此外,还可能出现心脏神经病变、神经源性膀胱、胃肠道自主神经病变、性功能障碍等问题,甚至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昏迷等急性病症,危及生命。
面对如此严峻的健康挑战,了解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以及掌握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早期识别症状,能够为及时干预争取宝贵时间,而合理的治疗则是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所在,关乎每一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未来。
1、早期糖尿病症状 “信号灯”
(一)典型 “三多一少”
糖尿病早期,最为典型的症状便是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下降。当血糖升高,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超出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时,就会引发渗透性利尿,使得尿量大幅增加。多尿导致身体水分大量流失,细胞脱水,血浆渗透压随之升高,进而对口渴中枢产生强烈刺激,让人频繁口渴,饮水量大增。同时,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身体细胞无法有效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来提供能量,机体长期处于能量缺乏的 “半饥饿” 状态,刺激摄食中枢,引发食欲亢进,食量也就明显增多。尽管摄入增多,但身体依旧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只能分解脂肪与蛋白质来供能,致使体重逐渐下降。
(二)其他隐匿信号
除了 “三多一少”,糖尿病早期还会出现一些隐匿信号。皮肤瘙痒较为常见,高血糖致使皮肤微循环障碍,神经末梢受损,加上皮肤含糖量升高利于细菌滋生,多种因素叠加,致使皮肤干燥、瘙痒。身体易疲劳也是一大表现,胰岛素缺乏或抵抗让葡萄糖利用率大打折扣,身体能量供应不足,进而使人感到疲倦乏力。再者,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缓慢,高血糖不仅会抑制白细胞功能,降低抗感染能力,还会阻碍胶原蛋白合成,影响肉芽组织生长,使得伤口难以愈合。另外,血糖波动会影响眼球内房水渗透压,导致晶状体变形,引发视力模糊;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真菌滋生,免疫系统受抑制,使得患者频繁遭受呼吸道、泌尿系统等部位的感染。
2、精准出击,攻克糖尿病
(一)基础治疗:饮食与运动
饮食和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根基。饮食上,要精准控制每日食物热量,依据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因素计算个人所需,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比例,一般碳水化合物占 45% - 60%,蛋白质占 15% - 20%,脂肪占 20% - 30%,多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豆类,减少精制谷物、高糖饮料、油炸食品摄入,规律进餐,避免过度进食。运动方面,要长期坚持,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也可穿插适量抗阻运动,如深蹲、俯卧撑,运动前后监测血糖,注意安全,防止低血糖,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肌肉摄取葡萄糖,助力控糖。
(二)监测与药物治疗 “双保险”
定期监测血糖至关重要,患者可自备血糖仪,每日监测空腹、餐后 2 小时及睡前血糖,定期测糖化血红蛋白,了解长期血糖控制水平,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药物治疗依病情而定,降糖药种类繁多,双胍类(二甲双胍)能减少肝糖输出、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磺脲类(格列齐特)刺激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等,用药遵医嘱,按时按量,勿自行增减。胰岛素治疗适用于 1 型糖尿病、部分 2 型糖尿病及特殊情况,分短效、中效、长效,注射剂量、时间严格按医嘱,谨防低血糖、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
(三)手术及教育辅助
手术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主要针对肥胖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如胃旁路术、袖状胃切除术等,通过改变胃肠结构,减少食物摄入与吸收,调节肠道激素,改善血糖,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由专业团队评估施行。糖尿病教育不可或缺,医护人员向患者普及糖尿病知识,包括发病机理、症状、危害、治疗方法,指导饮食、运动、用药、血糖监测,助其树立正确观念,掌握自我管理技能,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诊,依病情调整方案,全方位对抗糖尿病,守护健康。
3、携手抗糖,守护健康未来
早期发现糖尿病的症状并及时进行规范治疗,是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之举。这不仅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与负担,还能有效降低医疗成本,为社会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贡献力量。每一位患者都应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心,与家人、医护人员携手共进,严格遵循医嘱,积极调整生活方式。而对于尚未患病的人群,更要居安思危,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糖尿病,守护健康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