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达人 科普达人

医师

科普知识大全 全科

2025
01/10
12:00
贡献

针灸治咳,效果几何?

咳嗽,作为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病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伤风感冒引发的频繁干咳,还是支气管炎导致的咳痰不止,都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诸多困扰。在探寻咳嗽治疗方法的漫漫长路上,除了常见的药物疗法,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的瑰宝,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那么,针灸究竟能否有效治疗咳嗽呢?它又是凭借怎样的作用机制,来帮助人们缓解这恼人的症状呢?

针灸治疗咳嗽的原理

从中医的视角来看,人体宛如一个精妙复杂的小宇宙,各个脏腑器官相互协作、紧密相连,而经络就如同一条条隐秘的高速公路,气血在其中川流不息,维系着身体的正常运转。一旦外邪入侵,如风寒、风热之邪侵袭肌表,或是人体自身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都可能导致肺气失宣、肺失肃降,进而引发咳嗽。

针灸治疗咳嗽,正是基于中医独特的经络脏腑理论。专业的中医师会依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以及辨证结果,精准地选取特定穴位,将极细的毫针刺入。这些穴位分布于人体各处,犹如一个个关键的 “控制点”,与肺脏及相关经络紧密相连。比如,肺俞穴,它位于背部,是肺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位,刺激肺俞穴,就如同为肺脏注入一股能量,能够直接调节肺的气血运行,增强肺的功能,使其更好地发挥宣发肃降之职;列缺穴,作为肺经的络穴,联络着表里两经,针刺此处,可疏风解表、宣肺止咳,有效驱散侵袭肺卫的外邪;合谷穴,俗称 “虎口”,它不仅是大肠经的原穴,还与肺经相互表里,刺激合谷穴能激发人体自身的正气,助力驱邪外出,同时调节肺气的升降。

当毫针刺激这些穴位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 “得气” 感,患者可能会感到酸、麻、胀、重等不同程度的针感。这其实是穴位受到刺激后,机体产生的一种良性反应,它就像一个信号,沿着经络传导至肺脏及全身,促使气血重新流畅运行,阴阳逐渐恢复平衡。如此一来,肺脏的功能得以恢复正常,呼吸道的炎症反应也会随之减轻,咳嗽症状自然而然就得到了缓解。

一探针灸治疗咳嗽的成效

(一)外感咳嗽的针灸应对

外感咳嗽,多因风寒、风热或风燥等外邪侵袭肌表,致使肺气失宣。此类咳嗽起病较急,常伴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等表证。针灸在治疗外感咳嗽时,有着独特的优势与方法。

中医师通常会选取肺俞、列缺、合谷等穴位作为主穴。肺俞穴,如前文所述,可调节肺脏气血;列缺穴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合谷穴激发正气、驱邪外出。若为风寒袭肺,还会配伍风门、外关等穴位,以增强祛风散寒之力,可在针刺后于背部肺俞等穴拔罐,借助罐内负压,使局部气血通畅,驱寒外出。对于风热犯肺者,则配大椎、尺泽等穴位,大椎穴清热泻火,尺泽穴清泄肺热,可疾刺以泻热,有时还会在大椎穴点刺放血,使热邪随血而出。临床实践表明,针灸治疗外感咳嗽见效颇快,很多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的当天或次日,咳嗽频率便明显减少,发热、恶寒等症状也随之减轻,相较于打针输液,针灸不仅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还能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正气,帮助身体更快地恢复。

(二)内伤咳嗽的针灸调理

内伤咳嗽,病因较为复杂,常因脏腑功能失调,累及肺脏所致。如痰湿蕴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虚等,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往往伴有咳痰、气短、咽干、潮热等不同症状。

针对内伤咳嗽,针灸治疗时会依据具体的辨证结果选取穴位。若是痰湿蕴肺,以肺俞、太渊、章门、太白、丰隆为主穴,肺俞调理肺气,太渊为肺经原穴,章门为脾之募穴,太白是脾经原穴,丰隆为化痰要穴,诸穴合用,健运脾土、利湿化痰、利肺气,标本兼治。若肝火犯肺,选取肺俞、尺泽、太冲、行间等穴位,太冲、行间清肝泻火,尺泽清泄肺热,肺俞调理肺脏,使肝火得平,肺金得宁。而对于肺阴亏虚者,则以肺俞、太渊、三阴交、膏肓、太溪为主穴,三阴交滋阴养血,膏肓补肺虚,太溪滋肾阴,以达滋阴润肺止咳之效。在针刺手法上,多采用平补平泻法,根据患者体质与病情适当调整刺激强度,通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内伤咳嗽患者的咳痰、气短等症状会逐渐减轻,身体的脏腑功能也能得到有效调理,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针灸的多元作用

(一)疏通经络,以通为治

疏通经络是针灸最为基本的治疗作用。人体的经络系统犹如一张庞大而精密的网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一旦经络因各种原因,如外邪侵袭、气血亏虚、跌打损伤等,出现瘀阻不畅,气血的运行便会受阻,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症,疼痛、麻木、肿胀等。针灸能够精准地作用于穴位,这些穴位分布于经络之上,如同交通枢纽。通过针刺手法,激发经气,促使气血加速运行,冲开瘀阻之处,使经络恢复通畅,从而保障机体各部位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调和阴阳,平衡之道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阴阳处于平衡协调的动态之中。然而,疾病的发生,归根结底是阴阳失调所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针灸治疗的关键目的之一,便是调和阴阳。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舌象等综合辨证,判断阴阳的盛衰虚实,进而选取相应穴位与针刺手法。对于阳热过盛者,针刺泻热穴位,引热外出,以平抑阳邪;对于阴寒内盛者,温通经络,激发阳气,驱散寒邪;对于阴虚者,滋阴养血,使阴液得充,制约阳亢;对于阳虚者,温补肾阳,鼓动阳气生发。通过这些针对性的调节,促使机体阴阳重新回归平衡状态,疾病自然得以痊愈。

(三)扶正祛邪,助力康复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正邪相争的较量。正气,是人体抵御外邪、维持健康的内在力量,涵盖了人体的精气神、气血津液、脏腑功能等;邪气,则是泛指一切致病因素,如外感的风寒暑湿燥火,内生的痰湿、瘀血、气滞等。针灸具有扶助正气、驱除邪气的双重功效。在机体正气虚弱时,选取具有补养气血、健脾益肾等扶正作用的穴位,如足三里、关元、气海等,激发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增强免疫力,抵御病邪入侵;当邪气强盛,侵袭人体致病时,又可通过针刺疏风散寒、清热泻火、化痰逐瘀等祛邪穴位,如曲池、大椎、丰隆等,直接攻击病邪,减轻病症。如此扶正祛邪兼施,推动疾病朝着良性的方向转归,助力患者恢复健康体魄。

针灸治疗注意事项

虽然针灸疗法功效显著,但它毕竟是一种侵入性的医疗手段,有着诸多需要谨慎对待的注意事项。首先,务必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经验丰富、具备专业资质的中医师进行针灸操作。这绝非危言耸听,人体的穴位分布错综复杂,不同穴位的深度、角度要求精准无误,稍有偏差,可能引发意外。例如,针刺胸部穴位过深,可能导致气胸;针刺腹部穴位不当,或许会损伤内脏器官。其次,针灸前要如实向医生告知自身的健康状况,包括过往病史、过敏史、是否怀孕等。像患有出血性疾病、皮肤感染、心脏病、高血压等病症的患者,针灸治疗可能存在风险,需要医生综合评估后谨慎施针。再者,针灸过程中,患者需保持放松的状态,避免乱动,以防出现滞针、弯针等情况。一旦出现晕针,如头晕、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要立即告知医生,停止针灸,采取相应措施。针灸后,也不可掉以轻心,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施针部位清洁,短时间内不要洗澡,以防感染。总之,只有严格遵循这些注意事项,才能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与有效,让这古老的疗法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相关文章

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理念和方法,旨在帮助人们维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理想状态。以下就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常见且实用的中医养生知识。一、顺应自...

科普知识大全 科普达人

254次阅读 2025-04-30

牛舌草的功效与作用
牛舌草(学名:AnchusaitalicaRetz.)是紫草科牛舌草属植物。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茎直立,单一或分枝,有开展的糙伏毛。基生叶和下部叶长圆形至倒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24厘...

科普知识大全 科普达人

390次阅读 2025-04-29

中医食疗
中医食疗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饮食搭配,更是通过合理选择食材,利用食物的性味归经,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身体健康。一、中医...

科普知识大全 科普达人

188次阅读 2025-04-28

小蓑衣藤的功效与作用
小蓑衣藤小蓑衣藤(学名:ClematisgourianaRoxb.exDC.)是毛茛科,铁线莲属木质藤本植物。形态特征小枝有棱,紫褐色,被柔毛,后变无毛。一回羽状复叶,有5小叶,小叶片卵形、长卵形至披...

科普知识大全 科普达人

202次阅读 2025-04-28

印堂发红是什么原因
印堂,位于两眉之间,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印堂的色泽变化被视为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外在表现之一。印堂发红,更是引起了人们诸多关注与探讨。中医理论中的印堂发红在中医的望诊体系里,印堂对应着人体的肺部和心脏...

科普知识大全 科普达人

107次阅读 202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