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病是指人体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的当时或数天内发生的因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又称高山病。
发病机制
高原地区的大气压低、氧分压低,人体在进入高原后,会面临低氧环境的挑战。机体在低氧环境下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适应,但是如果适应能力不足,就会引发高原病。当吸入气氧分压降低时,肺泡气氧分压随之下降,弥散入肺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氧减少,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导致组织缺氧。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会在缺氧刺激下发生一系列代偿和适应性变化,但过度的反应或适应不良就会导致疾病发生。
临床表现
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反应: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在进入高原数小时到数天内出现。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慌、气短、胸闷、恶心、呕吐、失眠、乏力等。一般在高原停留 2 3 天后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高原肺水肿:是一种严重的急性高原病,多在进入高原 2 4 天内发病。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端坐呼吸、发绀等。患者常有头痛、乏力、呼吸困难等前驱症状,病情进展迅速,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高原脑水肿:也是严重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高。患者除了有急性高原反应的症状外,还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精神错乱、共济失调、幻听、幻视、言语障碍,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
慢性高原病
慢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反应持续 3 个月以上不恢复者,称为慢性高原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心悸、气短、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长期缺氧,使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加,导致红细胞过度增生。患者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失眠、手指麻木、发绀明显,面部和球结膜毛细血管扩张。
高原血压异常:可表现为高原高血压和高原低血压。高原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可伴有头痛、头晕、心悸等症状;高原低血压患者血压降低,可出现头晕、眼花、乏力等症状。
高原心脏病:多见于儿童,成人也可发生。由于长期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厚和心力衰竭。患者表现为心悸、气短、咳嗽、发绀、水肿等。
诊断
高原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进入高原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患者有进入高原的经历,出现上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后,即可诊断。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可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情况,胸部 X 线、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高原肺水肿、高原心脏病等。
治疗
急性高原病
休息:一旦出现急性高原反应,应立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吸氧:吸氧可缓解缺氧症状,对于症状较轻者可间断吸氧,症状较重者应持续吸氧。
药物治疗:可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等药物。乙酰唑胺可促进碳酸氢根的排出,纠正呼吸性碱中毒,减轻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地塞米松具有抗炎、减轻脑水肿等作用。对于高原肺水肿患者,可使用利尿剂减轻肺水肿,如呋塞米;对于高原脑水肿患者,可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
转运:如果病情严重,经上述治疗无效,应尽快将患者转运至低海拔地区治疗。
慢性高原病
慢性高原病患者一般应转至低海拔地区治疗。对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可采用静脉放血治疗,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对于高原心脏病患者,可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
预防
进入高原前准备: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排除不宜进入高原的疾病,如严重心肺疾病、高血压等。进入高原前 1 2 周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应避免过度劳累。可提前服用一些预防高原病的药物,如乙酰唑胺。
进入高原过程中:应缓慢进入高原,避免快速登高。到达高原后,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饮酒和吸烟。
进入高原后:密切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休息和治疗。
总之,高原病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了解高原病的相关知识,做好预防措施,在进入高原后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态,能够有效降低高原病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