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中毒是指摄入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饲料而引起的一种中毒性疾病。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一类毒性极强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食物污染: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长繁殖,常见于玉米、花生、大米、小麦等谷物以及坚果类食品中。如果这些食物在种植、收获、储存过程中受到霉菌污染,就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例如,收获后的谷物如果没有及时干燥,含水量过高,就容易滋生霉菌。
饲料污染:在畜牧业中,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会导致家畜、家禽中毒。这些受污染的动物产品,如牛奶、鸡蛋等,也可能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加工过程污染: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如果使用了受污染的原料,或者加工环境不符合卫生标准,也可能导致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和传播。
急性中毒
一般在摄入大量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后数天内发病。早期症状可能包括发热、腹痛、呕吐、食欲减退等。
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黄疸、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肝脏损害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肝昏迷甚至死亡。
慢性中毒
长期少量摄入黄曲霉毒素可导致肝脏慢性损伤,表现为肝功能反复异常、肝纤维化等。
增加患肝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是否食用过可能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
临床表现:结合患者出现的症状,如消化道症状、肝脏损害表现等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
检测血液中的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了解肝脏损伤程度。
检测血液、尿液或可疑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及其代谢产物,以明确诊断。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等。
清除毒物:如果患者摄入被污染食物时间较短,可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等方法,促进毒物排出。
保肝治疗:使用保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保护肝细胞,促进肝功能恢复。
对症支持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控制发热、呕吐等症状。
食品储存:保持食品储存环境干燥、通风,避免谷物、坚果等食品受潮发霉。可以采用低温储存、密封包装等方法,延长食品保质期。
挑选食物:在购买食品时,要选择外观正常、无异味的产品。避免购买发霉、变质的谷物、坚果等。
加工处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要注意清洁卫生,对原料进行严格筛选和清洗。对于可疑受污染的食物,应避免食用。
监测监管:加强对食品和饲料的质量监测,建立严格的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