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蘵(学名:Physalis angulata Linn.),是茄科酸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它的茎单生或少数簇生,直立,有棱条,高可达80厘米,基部常带紫红色,上部多分枝。叶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3-6厘米,宽2-4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偏斜,边缘有不等大的锯齿,两面脉上有短柔毛,中脉在下面稍凸起,侧脉每边3-4条;叶柄长1-5厘米,有短柔毛。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6-16毫米,开花时直立,后来向下弯曲,密生短柔毛;花萼钟状,长约6毫米,密生柔毛,裂片披针形,长约4毫米;花冠淡黄色,喉部常有紫色斑纹,直径6-10毫米,筒部隐于萼内,长约2.5毫米,檐部5浅裂,裂片近三角形,长约3毫米;雄蕊短于花冠,花药淡黄绿色,长约1.5毫米;子房无毛,花柱长约4毫米,柱头2浅裂。果萼卵球状,直径1.5-2.5厘米,薄纸质,浆果直径约1.2厘米,成熟时黄色。种子圆盘状,长约2毫米,绿黄色。花期5-10月,果期8-11月。
苦蘵常生长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开阔地或荒废地。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在阳光充足、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长较为旺盛。不过,它也能在一些较为贫瘠的土壤中生存。
苦蘵分布于中国东部、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区。在国外,分布于印度、日本、朝鲜、中南半岛至马来西亚等地区。
1.药用价值:苦蘵全草可入药,其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等功效。在传统医学中,常用于治疗感冒、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湿热黄疸、痢疾、水肿、热淋、天疱疮、疔疮等病症。现代研究也表明,苦蘵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黄酮类、甾体类、生物碱等,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
2.食用价值:苦蘵的果实味道酸甜可口,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将成熟的苦蘵果实洗净后直接食用。不过,食用时需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食用引起身体不适。
苦蘵虽然常见,但它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和对人类有益的功效,是大自然中一种值得关注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