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C药片,即复方乙酰水杨酸片(Compound Aspirin Tablets),是一种历史较为悠久且常见的解热镇痛药。
它主要由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和咖啡因三种成分组成。
乙酰水杨酸:具有解热、镇痛作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达到降低体温以及缓解疼痛的效果。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非那西丁:能增强乙酰水杨酸的解热镇痛效果,它在体内经过代谢会转化为对乙酰氨基酚,同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功效。
咖啡因:属于中枢神经兴奋药,它可以收缩脑血管,减少脑血管搏动对痛觉的刺激,并且能兴奋大脑皮层,提高患者的痛阈,与前两种成分协同作用,增强镇痛效果 。
解热:可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症状,帮助降低过高的体温,缓解因发热带来的不适,如头痛、乏力等。
镇痛:对于轻至中度疼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例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痛经等多种疼痛症状。
在人体发热时,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及其毒素会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与释放内热原,内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增加,从而引起体温调定点升高,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乙酰水杨酸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通过增加散热而发挥解热作用。
在疼痛方面,组织损伤或炎症会释放缓激肽、组胺、前列腺素等致痛物质,刺激痛觉神经末梢引起疼痛。乙酰水杨酸和非那西丁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从而产生镇痛效果。咖啡因则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痛阈,增强镇痛作用。
一般口服给药,不同年龄和病情用量有所差异。成人常用量一次1 2片,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4 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内不得超过4次。儿童用量则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按照医嘱调整。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较为常见,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这主要是因为乙酰水杨酸等成分对胃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还可能抑制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皮疹、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等过敏症状。
肝肾功能损害: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损害,尤其是非那西丁,可能导致肾脏乳头坏死、间质性肾炎等,严重时可引起肾功能衰竭。
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对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哮喘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等应禁用或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合用时,可能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与抗凝血药(如华法林)合用,可能增强抗凝血作用,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在使用APC药片前,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尽管APC药片在解热镇痛方面有一定疗效,但由于其成分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今临床使用已相对减少,但在一些基层医疗单位或合适的病情下仍在应用。患者在使用时务必遵循医生的指导,确保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