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相当高,民间甚至有“十人九痔”的说法。
痔疮主要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1.内痔:由黏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是在齿线(直肠和肛管之间的分界线)以上发生的痔,表面为黏膜。患者通常表现为便血,便血的特点多为无痛性、间歇性,颜色鲜红,有时呈点滴而下,严重时呈喷射状出血。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能会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则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回纳。
2.外痔:由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在齿线以下,表面为皮肤。外痔一般表现为疼痛,尤其是在发生血栓或炎症时,疼痛较为明显。患者还可自觉肛门有肿物,常有肛门不适、潮湿不洁的感觉,有时会有瘙痒症状,这是由于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所致。
3.混合痔: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是齿线上下的静脉丛相互吻合,静脉曲张时形成的一个整体。混合痔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特点,病情往往更为复杂,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也更大。
1.解剖因素:人类直立行走,使得直肠静脉回流相对困难,直肠上静脉及其分支缺乏静脉瓣,血液容易瘀积,久而久之容易形成痔疮。
2.不良排便习惯:长期便秘或腹泻,排便时间过长,如排便时看书、玩手机,会增加腹压,使直肠静脉丛血液回流受阻,从而诱发痔疮。
3.久坐久站:一些职业人群,如办公室职员、教师、司机等,由于长时间久坐或久站,缺乏运动,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盆腔内血流缓慢和腹内脏器充血,使痔静脉过度充盈、曲张、隆起,引发痔疮。
4.饮食因素:长期饮酒,或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刺激直肠黏膜和肛管皮肤,使局部充血,增加痔疮的发病几率。
5.妊娠与分娩:女性在怀孕期间,腹压增加,子宫压迫直肠,阻碍静脉回流,易引发痔疮。分娩时用力过度,也可导致肛周静脉丛破裂,形成血栓性外痔。
1.便血:这是内痔最常见的症状,通常在排便后出现,血液呈鲜红色,可附着在大便表面,也可点滴而下或喷射而出。便血一般无痛,但若合并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可能会伴有疼痛。
2.脱出: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脱出肛门外。初期脱出后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加重,脱出的肿物需用手推回,甚至在咳嗽、行走等腹压增加时也会脱出,且难以回纳。
3.疼痛:外痔尤其是血栓性外痔,通常会引起剧烈疼痛,疼痛程度与血栓大小和炎症反应有关。内痔在发生嵌顿(脱出后不能回纳,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时,也会出现疼痛,且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4.瘙痒:由于痔疮可导致肛门闭合不严,直肠内分泌物会渗出到肛周皮肤,刺激皮肤引起瘙痒。长期搔抓还可能导致肛周皮肤增厚、苔藓样变等。
1.一般治疗:适用于初期或症状较轻的痔疮患者。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腹泻;改变不良排便习惯,缩短排便时间,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提肛运动等。此外,每天可进行温水坐浴,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2.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如痔疮膏、痔疮栓等,这些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患处,具有消肿止痛、止血、止痒等功效。痔疮膏一般用于外痔,可涂抹在肛门周围;痔疮栓则用于内痔,需将其塞入肛门内。
口服药物:对于疼痛明显、肿胀严重的患者,可口服一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的药物,如草木犀流浸液片、地奥司明片等。若伴有感染,还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3.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痔疮患者,如内痔脱出不能回纳、大量出血导致贫血、外痔疼痛剧烈且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传统的外剥内扎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TST)等。传统外剥内扎术操作相对简单,但术后疼痛较明显,恢复时间较长;PPH 和 TST 属于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费用相对较高。
1.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饮酒,保持大便通畅。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排便,避免憋便。排便时不要长时间蹲坐,控制排便时间在 5 分钟以内。
3.避免久坐久站:长时间工作或学习时,应定时起身活动,进行适量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4.注意肛周卫生:保持肛门周围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肛门,勤换内裤,避免局部感染。
5.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如跑步、游泳、瑜伽等,还可以经常做提肛运动,即有意识地收缩肛门,然后放松,每次做 30 50 次,每天 2 3 次,有助于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功能,预防痔疮的发生。
痔疮虽然是一种常见疾病,但通过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缓解。如果出现痔疮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