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子检测是临床实验室中一项重要的检查项目,对于评估人体的凝血功能、诊断多种疾病以及指导治疗具有关键意义。凝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众多凝血因子的参与,任何一种凝血因子的异常都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出血或血栓形成等问题。
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蛋白质组分。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有14种,按发现的先后顺序用罗马数字编号,从凝血因子I到凝血因子XIII ,其中凝血因子VI被证实是活化的凝血因子V,并非独立的凝血因子。这些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中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凝血级联反应网络。
凝血因子在肝脏中合成,除了凝血因子III(组织因子,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中)外,大多数凝血因子存在于血浆中。不同的凝血因子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它们共同协作,确保在血管受损时能够迅速启动凝血机制,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从而阻止出血。
1.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是检测凝血因子I、II、V、VII、X是否缺乏的筛选试验。
2.参考范围:一般为11 13秒,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3.临床意义: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I、V、VII、X缺乏症,获得性如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口服抗凝剂治疗等;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等。
1.原理:37℃条件下,以白陶土(激活剂)激活因子XII和XI,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第3因子,在钙离子参与下,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是检测凝血因子VIII、IX、XI、XII是否缺乏的筛选试验。
2.参考范围:一般为25 35秒,超过正常对照值10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3.临床意义:APT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III、IX、XI、XII缺乏症,获得性如肝病、SLE、血友病、使用肝素等;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如DIC早期、血栓性疾病等。
1.原理:常用的方法有Clauss法和双缩脲比色法。Clauss法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足量的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法测定纤维蛋白形成的速率,从而推算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双缩脲比色法则是利用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在碱性条件下与铜离子结合形成紫红色络合物,其颜色深浅与纤维蛋白原含量成正比。
2.参考范围:2 4g/L。
3.临床意义:FIB增高见于急性感染、急性心肌梗死、风湿热、恶性肿瘤等;FIB降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1.原理:通过特定的检测系统,利用乏因子血浆进行检测。例如检测因子VIII活性时,将受检血浆与乏因子VIII血浆混合,加入激活剂、钙离子等,观察血浆凝固时间,与正常对照血浆比较,计算出受检血浆中因子VIII的活性。不同凝血因子的活性测定方法类似,只是所用的乏因子血浆和激活剂不同。
2.参考范围:各凝血因子活性一般在50% 150%之间。
3.临床意义:凝血因子活性降低见于相应凝血因子缺乏症,如因子VIII活性降低见于血友病A;活性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1.标本采集:一般采用静脉采血,常用的抗凝剂是枸橼酸钠,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9。采血过程要顺利,避免溶血和组织液混入。
2.注意事项: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一般要求在2小时内完成检测。若不能及时检测,需将标本离心分离血浆,置于-20℃或更低温度保存,但保存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检测结果。患者在采血前应避免剧烈运动、饮酒、服用某些药物(如抗凝剂、避孕药等),以免干扰检测结果。
1.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对于不明原因的出血患者,通过凝血因子检测可以帮助明确病因。如PT、APTT均延长,FIB降低,结合临床症状,可能提示DIC;APTT延长,因子VIII活性降低,提示血友病A等。
2.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监测: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中,凝血因子检测可作为辅助手段。例如某些患者FIB增高、凝血因子活性增强,提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发生血栓的风险。同时,在使用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通过监测PT、APTT等指标,可以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肝脏疾病的评估:肝脏是合成大多数凝血因子的场所,肝脏疾病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通过检测凝血因子水平,如PT、APTT延长,FIB降低等,可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对评估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4.术前评估:在手术前进行凝血因子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预测手术中出血的风险,为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和预防出血措施提供依据。
凝血因子检测是临床诊断、治疗和病情监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不同凝血因子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准确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检测项目,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