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是在高海拔地区特有的一种严重的高原病,也被称为“高原昏迷”或“高原脑病”。它是由于人体急速进入海拔 3000 米以上高原,对低氧环境适应能力不足,导致脑部缺氧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和功能障碍。
1.缺氧: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氧分压降低。当人体进入高原后,动脉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脑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能量代谢障碍,钠钾 -ATP 酶活性降低,导致细胞内钠离子积聚,引起细胞水肿。
2.脑血管扩张:缺氧刺激脑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渗出到细胞间隙,造成血管源性脑水肿。
3.神经递质失衡:在缺氧环境下,大脑内神经递质如谷氨酸、γ 氨基丁酸等代谢紊乱,兴奋性神经递质过度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相对不足,导致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过度兴奋可引起神经细胞损伤和水肿。
1.早期症状
头痛:这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通常为弥漫性、搏动性头痛,休息后也难以缓解,且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加重。
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头晕、乏力:患者常感到头晕目眩,全身乏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行走时可能出现不稳。
失眠、烦躁:由于脑部缺氧,患者睡眠质量差,容易失眠,同时情绪烦躁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
2.进展期症状
意识障碍: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判断能力下降,严重时可陷入昏迷状态。
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步态蹒跚,肢体协调性变差,这是由于小脑受到水肿的影响,导致其平衡和协调功能障碍。
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异常,如幻觉、妄想、谵妄等,容易被误诊为精神系统疾病。
1.病史:有明确的进入高海拔地区的病史,且症状在进入高原后数小时至数天内逐渐出现。
2.临床表现:结合上述典型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共济失调等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3.辅助检查
头颅 CT 或 MRI:可发现脑组织弥漫性肿胀,脑沟变浅,脑室变小等脑水肿的表现,有助于明确诊断并与其他脑部疾病相鉴别。
血液检查:血常规可能显示红细胞、血红蛋白升高,提示机体对缺氧的代偿反应;血气分析可发现低氧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等改变。
1.紧急处理
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快速静脉滴注,可减轻脑组织水肿,降低颅内压。同时,可配合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加强脱水效果。
给氧: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有条件者可使用高压氧舱治疗,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
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可减轻炎症反应,稳定细胞膜,有助于缓解脑水肿。
2.转运:一旦确诊高原脑水肿,应尽快将患者转送至低海拔地区进行进一步治疗。在转运过程中,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3.后续治疗:到达低海拔地区后,继续给予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对于存在精神症状或昏迷时间较长的患者,可给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
1.阶梯式上升:尽量避免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采取阶梯式上升的方式,逐步适应高原环境,如先在海拔 2000 2500 米的地区停留一段时间,再缓慢前往更高海拔地区。
2.预防用药:在进入高原前 2 3 天,可遵医嘱服用乙酰唑胺等药物,有助于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减轻高原反应症状。
3.健康评估:在进入高原前,应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患有心肺疾病、高血压、贫血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谨慎前往高海拔地区。对于有高原病既往史的人群,再次进入高原时更需做好充分准备。
4.适应性训练:进入高原前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心肺功能。同时,了解高原病的相关知识,掌握自我监测和初步处理方法。进入高原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多摄入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提高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