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炭疽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粗大杆菌,在外界环境中可形成芽孢,芽孢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能在土壤等环境中长期存活。
接触传播:人类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病动物的皮毛、肉类、血液等分泌物而感染。例如,从事畜牧业、皮革加工、肉类加工等行业的人员,如果防护不当,很容易因接触染病动物或其制品而感染炭疽杆菌。
吸入传播:吸入含有炭疽芽孢的尘埃、气溶胶等也可引发感染。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如皮毛加工车间,如果卫生条件差,芽孢可能会悬浮在空气中,被人吸入呼吸道,进而引发肺部炭疽。
食入传播:食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肉类等食物,可导致肠道炭疽。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食用未经检疫或处理不当的病畜肉时。
皮肤炭疽:最为常见,约占炭疽病例的95%。通常在病菌侵入部位,如手部、面部等出现无痛性丘疹,随后发展为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上面覆盖黑色痂皮,周围组织红肿。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但如果病情严重,也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肺炭疽:初期症状类似感冒,如低热、咳嗽、咳痰等,容易被忽视。但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胸痛等严重症状,病死率较高。
肠炭疽: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便血,也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治疗:炭疽病一旦确诊,应立即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环丙沙星等。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缓解呼吸困难等。
预防:加强对畜牧业的管理,对牲畜进行定期的炭疽疫苗接种,严格动物检疫制度,防止病畜及其制品流入市场。对于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如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在发生炭疽疫情时,及时对污染的环境、物品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芽孢扩散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