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拔牙前,放松心情至关重要。过度紧张焦虑不仅会使血压飙升,还可能导致心率加快,让身体对疼痛变得更为敏感。想象一下,当你满心恐惧地躺在治疗椅上,身体紧绷,这种状态下,哪怕是轻微的刺激都会被无限放大。而当你以平和放松的心态面对时,身体的应激反应会减小,拔牙过程也会更加顺利。
保证充足的睡眠与合理进食同样不可或缺。睡眠不足会削弱身体免疫力,使我们在拔牙后更易遭受感染。而空腹拔牙更是大忌,可能引发低血糖、头晕甚至晕厥等状况。拔牙前适量进食,能为身体提供应对手术的能量。女性朋友们尤其要注意,一定要避开生理期。在生理期,女性身体的凝血功能会发生改变,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此时拔牙,出血风险将大幅增加,且伤口愈合速度也会变慢。此外,生理期时女性的痛觉神经更为敏感,拔牙带来的疼痛可能会被放大,术后恢复也会更艰难。
为了确保拔牙过程安全、规范,选择正规的口腔医疗机构是关键。正规机构拥有专业资质的医生,他们经验丰富,操作规范,能最大程度降低手术风险。同时,正规机构的设备先进、消毒严格,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一、拔牙进行时:配合与应对要点
当踏入拔牙室,躺在治疗椅上,保持放松是首要任务。越放松,肌肉越不会紧绷,能极大减轻拔牙时的疼痛感。若实在紧张,不妨尝试深呼吸,缓缓吸气再慢慢呼气,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节奏上,让身心逐渐平静。或者与医生聊聊天,分散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
拔牙过程中,为了让医生操作更清晰、顺利,需保持口腔干燥。医生一般会使用抽气管来吸走口腔内不断分泌的唾液。这就要求患者尽量配合,不要随意吞咽,以免影响抽气效果。若感觉唾液较多,可示意医生暂停,待清理干净后再继续。
同时,患者要避免口腔随意移动。当医生将拔牙器械放入口腔,准备拔牙时,任何不经意的移动,如突然转头、张嘴幅度改变等,都可能使器械偏离预定位置,不仅会影响拔牙效果,还可能对口腔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所以,在医生操作过程中,要听从医生指示,保持固定姿势。
二、拔牙后护理:恢复的关键环节
(一)创口止血与保护
拔牙后,医生通常会在创口处放置棉球,此时需咬紧棉球 30 - 40 分钟。这是利用物理压迫的原理,促使创口处的血液快速凝固,从而达到止血目的。若过早吐出棉球,创口尚未形成稳固的血凝块,极易引发再次出血。血凝块对于创口愈合意义重大,它如同创口的天然保护膜,能有效阻挡细菌入侵,防止感染。所以,拔牙后的 24 小时内,要避免刷牙、漱口,更不能用舌头舔舐创口或用力吸吮,防止血凝块脱落,引发出血与感染。
(二)饮食的合理选择
拔牙 2 小时后,待麻醉药效稍退,可适量进食。此时,应选择温凉、稀软的食物,如牛奶、米粥、鸡蛋羹等。这些食物既容易咀嚼和吞咽,不会对创口造成过度刺激,又能为身体补充必要的营养与能量。要绝对避免食用过热、过烫、过硬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过热的食物会使口腔血管扩张,导致血凝块松动,引发出血;过硬的食物则可能在咀嚼过程中不慎刮破创口,造成二次伤害;辛辣食物会刺激创口,引发疼痛,延缓愈合进程。
(三)口腔清洁与卫生
拔牙后的 24 小时内,创口的血凝块尚不稳定,刷牙漱口可能会破坏血凝块,导致出血。24 小时后,可开始轻柔地进行口腔清洁。刷牙时,要选用软毛牙刷,采用轻柔的竖刷法,避开拔牙创口。每次进食后,用温水或具有消炎功效的漱口水轻轻含漱,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减少细菌滋生。但要注意,漱口力度不宜过大,以免冲击创口。
(四)生活作息与禁忌
拔牙后,身体需要时间恢复,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时,身体血液循环加快,血压升高,可能导致拔牙创口的血管扩张,引发出血。同时,身体过度劳累会削弱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吸烟和饮酒也不利于创口愈合,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收缩血管,影响创口的血液供应;酒精则会刺激创口,延缓愈合时间。所以,拔牙后一段时间内,务必戒烟戒酒,保持充足睡眠,让身体在良好的状态下加速恢复。
三、特殊人群拔牙:额外的谨慎事项
不同人群由于身体状况的差异,在拔牙时需要格外注意。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和哺乳期拔牙需谨慎。生理期时,女性身体凝血功能改变,拔牙出血风险大增,且疼痛敏感度提高,应尽量避开。妊娠期拔牙,尤其是前三个月和后三个月,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早期麻醉药刺激易致胎儿畸形或流产,晚期刺激可能诱发早产,若非必要,建议在妊娠中期拔牙。哺乳期拔牙后,麻醉药和消炎药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若必须拔牙,建议暂停哺乳一段时间 。
儿童拔牙也有其特点。若拔除松动乳牙,过程相对简单,咬棉球 15 分钟左右吐出,避免吃太热食物即可。但若是局部麻醉拔除未松动的牙齿,创口较大,术后注意事项与成人相似。拔牙后 24 小时内不能吃干饭、辛辣食物,不能刷牙漱口,可进食温软稀饭,当天用非拔牙侧咀嚼。拔牙前要让孩子放松心情、合理进食,防止晕厥和低血压。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心血管等疾病,拔牙风险相对较高。拔牙前需做好详细检查,控制好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平稳,心脏病患者要注意药物影响,长期服用活血药物可能导致拔牙时出血不止。家属应陪同老人就诊,告知医生老人的常用药物和疾病史,帮助医生制定合适的拔牙方案。
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拔牙更是要慎之又慎。心脏病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近期有心梗发作、心绞痛或心功能差,拔牙可能引发心脏病紧急发作,危及生命;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 160/100mmHg 以下,可在监护下拔牙,若控制不好,需先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 8.88mmol/L 以下,否则易引发感染 。造血系统疾病患者,各项指标需在允许范围内才考虑拔牙,复杂情况还需血液专科医生会诊。
四、安全拔牙的核心要点
拔牙过程涉及多个环节,从拔牙前的准备,到拔牙中的配合,再到拔牙后的护理,每个环节的注意事项都紧密关联,关乎拔牙的顺利与否以及术后的恢复情况。拔牙前,放松心情、保证睡眠与合理进食、避开生理期、选择正规机构,为拔牙手术筑牢安全基石。拔牙时,保持放松、配合口腔干燥与固定姿势,让医生能精准操作。拔牙后,严格遵循创口止血、饮食、口腔清洁、作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为创口愈合创造良好条件。特殊人群更要谨慎对待,充分考虑自身身体状况。只有全面、严格地遵守这些拔牙注意事项,我们才能在拔牙过程中最大程度降低风险,确保拔牙安全,促进身体尽快恢复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