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顾名思义,是指病原体在泌尿系统中异常繁殖所引发的感染性疾病 。这些病原体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和病毒等。在众多病原体中,细菌是引发尿路感染最为常见的 “元凶”,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而其中的大肠埃希菌更是最为常见的致病菌。据统计,约 80% 的单纯性尿路感染由大肠埃希菌引起。此外,尿路器械检查后,尿路感染的病原体多见于铜绿假单胞菌;在糖尿病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中,真菌感染(主要为念珠菌属)较为常见 ;长期放置导尿管、尿道异物等患者,则容易出现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情况。
1、尿路感染的症状表现
尿路感染的症状表现多样,因感染部位、病原体种类以及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最典型的症状是尿频、尿急、尿痛,这一系列症状被统称为尿路刺激征。
尿频,即排尿次数明显增多 ,正常人白天排尿 3 - 6 次,夜间排尿 0 - 2 次,而尿路感染患者的排尿次数可能会翻倍,甚至更多。每次排尿量却较少,总有尿不尽的感觉。尿急则是指突然产生强烈的尿意,难以控制,甚至可能出现急迫性尿失禁,还没来得及跑到厕所就有尿液排出。尿痛多表现为排尿时尿道或耻骨上区的疼痛,疼痛性质可为灼痛、刺痛或隐痛 ,在排尿终末时疼痛可能会加剧。
除了这些典型的尿路刺激征,患者还可能出现尿液性状的改变。尿液可能变得浑浊,这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白细胞、细菌、脓细胞等;严重时会出现血尿,肉眼可见尿液呈红色或洗肉水色,若出血量较少,可能仅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红细胞增多。
当感染累及上尿路,引发肾盂肾炎时,症状往往更为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 38℃甚至更高,同时伴有寒战,感觉身体一阵阵地发冷,即使盖了厚被子也难以缓解。腰部酸痛也是常见症状,疼痛多为双侧,且在肋脊角(背部脊柱与第 12 肋所成的夹角)处较为明显,有时轻轻叩击此处,疼痛会加剧。此外,还可能伴随全身症状,如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
而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尿路感染的症状可能不典型。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意识模糊等;儿童可能出现遗尿、哭闹不安、排尿时哭闹等情况;免疫力低下者可能症状较轻,或者仅表现为无症状性菌尿,即尿液中存在细菌,但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 。
2、引发尿路感染的原因
(一)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憋尿是导致尿路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尿液可以对尿路起到冲刷作用,将细菌等病原体带出体外 。然而,当长时间憋尿时,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细菌在膀胱内大量繁殖,就容易引发感染。据研究,长时间憋尿的人患尿路感染的风险比正常排尿人群高出数倍。此外,喝水过少也会减少尿液的生成,降低对尿路的冲刷作用,使得细菌更容易在尿路中停留和繁殖 。
(二)尿路梗阻
尿路梗阻是引发尿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尿路梗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肿瘤等。当尿路出现梗阻时,尿液排出不畅,容易在梗阻部位上方积聚 。这种尿液潴留的环境非常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细菌在尿液中大量滋生,进而引发尿路感染。而且,尿路梗阻还会影响机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使得感染更容易扩散和加重 。例如,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路梗阻在老年男性中较为常见,这也是老年男性容易发生尿路感染的原因之一 。
(三)性行为
性行为与尿路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性生活过程中,细菌可能会被带入尿道 。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由于女性尿道较短且直,与阴道、肛门距离较近,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性生活时的摩擦可能会导致尿道黏膜损伤,使细菌更容易侵入尿道组织,引发感染 。此外,性生活过于频繁、不注意性生活卫生,如不及时清洗外生殖器等,都会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 。有研究表明,性生活活跃的女性患尿路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性生活不频繁的女性 。
(四)卫生习惯差
个人卫生习惯不佳是尿路感染的常见诱因 。不注意会阴部清洁,尤其是女性,尿道口周围容易积聚大量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尿道逆行向上,进入膀胱、输尿管甚至肾脏,引发尿路感染 。女性在经期时,如果不及时更换卫生巾,也会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增加感染风险 。另外,男性如果不注意清洗包皮,包皮垢中也会含有大量细菌,容易引发龟头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感染 。
(五)免疫力低下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抵御病原体的能力减弱,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尿路感染 。许多因素会导致免疫力低下,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使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的人群,免疫力也会受到抑制,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病几率 。此外,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状态也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使细菌更容易在尿路中繁殖生长,引发感染 。
3、预防尿路感染的方法
(一)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尿路感染至关重要。首先,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每周进行至少三次有氧运动,像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等,每次运动 30 分钟以上 。这不仅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尿路系统的正常功能。其次,规律作息同样不可或缺。每天保证 7 - 8 小时的充足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此外,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橙子、柠檬、菠菜等,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
(二)个人卫生
保持个人卫生是预防尿路感染的关键环节。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要特别注意会阴部的清洁 。每天用温水清洗会阴部,尤其是女性,要从前向后清洗,避免将肛门周围的细菌带到尿道口 。勤换内裤,选择棉质、透气性好的内裤,并及时清洗和晾晒,以保持会阴部的干燥。在女性经期,由于身体抵抗力下降,且经血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更要注意勤换卫生巾,一般每 2 - 3 小时更换一次,避免细菌滋生。另外,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应清洗外生殖器,性生活后女性最好能及时排尿,利用尿液的冲刷作用将可能进入尿道的细菌排出体外 。
(三)日常饮水
日常多喝水、勤排尿是预防尿路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建议每天饮水量不少于 1500 - 2000 毫升,这样可以保证充足的尿液生成,对尿路起到持续的冲刷作用,将细菌等病原体及时带出体外,降低细菌在尿路中滋生繁殖的机会 。要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不要憋尿,即使工作或学习再忙,也应每隔 2 - 3 小时排尿一次。憋尿会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为细菌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大大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 。此外,晨起和睡前适量饮水并排尿,有助于减少夜间细菌在尿路中的繁殖 。
(四)特殊情况处理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需要使用尿路器械(如膀胱镜检查、导尿等),应尽量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器械的严格消毒和操作的规范,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如果必须留置导尿管,要注意保持尿道口的清洁,每天用碘伏棉球擦拭尿道口及周围皮肤 1 - 2 次 。同时,妥善固定导尿管,避免导尿管扭曲、受压,保证尿液引流通畅。定期更换尿袋和导尿管,一般尿袋每天更换,导尿管根据材质不同,7 - 14 天更换一次 。此外,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液的生成和对尿路的冲刷 。对于反复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可能需要进行预防性用药,但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避免滥用抗生素 。
4、尿路感染后的日常注意事项
(一)饮食方面
尿路感染患者在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这类食物会加重尿路黏膜的充血和炎症反应,使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更加明显。辣椒、花椒、生姜、大蒜等都应尽量避免。酒精也会刺激尿路黏膜,影响病情恢复,患者必须严格戒酒 。日常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黄瓜、西红柿、苹果、香蕉等,它们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炎症的消退。同时,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可为身体提供修复受损组织所需的营养 。
(二)药物使用
一旦确诊为尿路感染,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规范应用抗生素,按时按量服药,切不可随意停药或换药 。随意停药可能导致细菌未被彻底清除,病情容易复发或转为慢性,增加治疗难度。换药也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的抗生素针对的病原体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感染的病原体种类、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来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任何不适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
(三)其他注意
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身体在劳累状态下,免疫力会下降,不利于病情的恢复。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尽量保证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可适当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的体力劳动 。定期复查对于了解病情的恢复情况至关重要。一般在治疗后的 1 - 2 周需要进行复查,复查项目通常包括尿常规、尿培养等,以确定感染是否已被彻底清除 。如果复查结果正常,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止治疗;如果仍有异常,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继续治疗 。